老子庄子儒家哈哈鲁国只有一个这还用说吗

少年孔子站在泰山之巅,望着大周的方向,赞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当年孔子正值风华正茂,他所赞叹的 周文化当然有很多方面,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传承下来的周制、周礼、周易等。

因此,大周的图书馆负责人老子一定是要拜会求教的,何况老子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般存在。孔子一生多次问道于老子。其中第一次问道,孔子年仅17岁,而老子的年龄则为37岁。这时,大周地位江河日下,礼乐崩坏。然而,即使到了晚年,孔子的坚信仍在,那就是即使到最后,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是在将礼乐视作道德的桥梁。

作为真正继承者和守护人与传承人的 周文化,对此深刻认识,因此 孔子的问题,“礼”, 老子的答案;而 孔子的问题,“道”, 老子的重点教学!但是对此古代形制文化已腐朽,无非是历史上的形式化走向僵化,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道德本性。

重外在而不知内在推行礼乐,而仁义又不知无为而治,其实离真理很远。此时儒家并未诞生,但老对孔指导可视作对儒家的基本看法。而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云:“世之学老者,则绌儒学,不相为谋。”

历史上儒家与道家互相贬低常见,但真的是不同路数不相往来吗?庄对儒家的褒贬有扬有抑,比如笔下的“好学敏悟”也带有一丝“狼狈不堪”。他批判的是伪善假仁假义,以及后世世俗化末节化甚至歪曲化的一些所谓儒家,而非全面的原初思想。

比如故事中的两个小儒盗墓,还口中含珠,却背后的诗经暗示了他们行为龌龊,与表面文章背离。还有故事写得精彩——鲁哀公说鲁国多士,如先生少,被庄反驳:“鲁国只剩一人”。

这背后最根本原因,在于真正的儒与道同源殊途同归,是内心深厚的品质。在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