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念了九字真言却被压得更厉害,这一现象反映出了民间信仰与宗教之间的界限问题。这些民间信仰往往是基于本民族原始宗教崇拜的基础上,不断自发地汲取其他信仰形态的成分而积淀演化形成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及相应的仪式制度和组织方式。
从心理根源来看,民间信仰与创生性宗教如出一辙,它们都反映了基层民众的心理需求和呼声。在民间信仰中,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找到相应的神明。尽管他们的愿望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但或多或少缓解了心理的紧张,并给生活带来希望。
社会功能上讲,民间信仰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的形成、保护和发展,对维护世道人心等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民间信仰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从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缘性宗教形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弥散性,即其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都与日常生活密切混合,没有统一的教主,也就缺少系统化的经典,更没有独立自治的大规模组织体系。在组织上,与世俗组织难以分离。这一点与印度教、日本神道等原生性宗教存在巨大反差,他们虽然历史悠久,但在现代宪法中才被认定为宗教,并且要将它们与公共生活相分离。
第二,是实用性,即其相信对象、目的、祭祀仪式和信徒心理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实用的内容。这一点体现了华夏民族实用理性的集中体现,使人们享受并安于现实利益满足,而不是追求超验意义上的精神慰藉。
第三,是地缘性,即它直接表达对“神”的体验与祈求,不像制度化宗教那样将人的同类情感装扮成高深莫测的情感形式。这使得中国民間 信 服 典 典 典 兼 具 强 烈 的 地 域 性 特 征 , 成 为 依 附 于 本 地 土 园 与 社 会 生 活 环 境 的 一 部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