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贫穷和挫折,他曾担任地方官员,但生活仍旧艰难。他甚至不得不向监河侯借米,还有一次,他请求龙王给他挖条河来救一条被车辙沟里的鱼,而那鱼则以将成为干鱼而自笑。这便是庄子的性格。
《庄子》是一本由庄周及其弟子们编纂的书籍,这些内容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故事。书中的许多观点虽然看似荒谬、离奇,却常常让人觉得深邃无尽,就像广阔无垠的大海或是幽深不可测的深渊。
与老子的时代相比,当时更为混乱且残酷。老子刚开始提倡道德规范,而到了庄子的时代,这些规范已经变得更加模糊。而在这段时间里,不同诸侯之间的战争愈发频繁和血腥,有时候一场大战就能夺走数万人的生命。统治者视民如草芥,无情地屠杀着人民,如同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靶场,只有侥幸生存的人才能幸免于难。
学者间争论也越来越激烈,庄子形容这些争论如同狂风暴雨,或是一群小鸟欲破壳而出,没有意义又无济于事。他用比喻说,一些保护措施对抗小偷似乎有效,但面对大盗,他们却能够轻易地拿走一切,并担心防范措施不足。他还批判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导致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
根据庄子之见,圣人们试图通过仁义礼制来治理国家,其实是在引发更多的是非之争,让人们竞相发展智慧并互相斗争。他认为如果能够封住这些思想家的口才,可以保留个体智慧,那么人民就会恢复自然淳朴,从而减少冲突与战争。
与老子的愿望相比,即希望国家小而人口少,庄子的理想则更进一步,他渴望回到一种原始状态,那时候人类与动物共处,没有文明带来的烦恼。在他看来,即使有了一种方便取水的工具——桔槔,也有人宁可选择困难重重的手工方法,因为机械化会引发更多的心机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