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道教医学经历了蓬勃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道教与医学的结合更加紧密,许多道士兼具医术知识。其次,这一时期的传统医学理论得到了创新和养生学的繁荣,其中命门理论、心肾相交理论以及奇经八脉理论成为了指导养生与临床医疗的重要思想。最后,不少医家融合了道教思想,如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参考了大量道教医学著作,而兰茂则编辑了地方性本草学著作《滇南本草》,展示了道教对本草学影响的范例。
此外,孙一奎等医家也受到了道教思想的深远影响,他们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医学观念中,对基础理论进行创新。例如,孙一奎认为习医者应参考“道理”,并且他擅长援用仙丹入药。在他的作品《赤水玄珠》中,他引述了一些常用的丹方及其炼制法。
总之,在明清时代,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修道入门心法”这样的概念,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医家都在尝试将宗教信仰与科学实践相结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医疗效果。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界和人体内外联系的一种理解上,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生命力来源于内而非外这一观念的大量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