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道教常住过年规范探究出道弟子眼睛为什么会变样了

我在二十七日下午结束了年终的账目清点,二十八日我们在客堂为团年活动做准备。到了三十日下午,我们在山门外设立香案,为前辈们的羽化和后来的化身各派供奉牌位,进行普度法会,并请高功、经师前往山外“召请”(摄召)道众回常住过年。此举被称为“请羽化道众回常住过年”。殿主们去厨房安排供品,而寮长则负责布置座位。晚课之后,我们祭祀孤魂并转向天尊。在下殿后,经师起韵打鼓器引领监院到各处神位前“化普表”,以此表示对普度之恩的感谢。

静默结束后,我们享用晚餐稍作停留,然后由执事排班邀请监院进入大厨房“接灶”。经师随后去了客堂享用果茶。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开始了祝寿仪式。完毕之后,我们云集祖堂,一起辞岁给予监院敬意。监院也同样给予大家辞岁,并且道众一致地辞岁。而学生们则向先生表示辞岁。

初一子时,我和大家一起享受了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早课中,我与诸多将领共聚,转而敬拜天尊。在早课结束后的庆贺仪式中,我们接待喜神,让喜神牌位占据山门外的一席之地。我所在的寮房提前准备了一只装满花生、核桃、枣以及钱财的小斗,将其包裹于红纸内备用。当接待喜神时,我和其他道友分别持着香至喜神案前插入炉中,再次叩首礼毕,将香取出并迅速返回大殿,此时巡寮人员燃放鞭炮,与我紧随其后直至大殿。我捧拿喜神牌位回到大殿,在那里迎接所有人的问候:“喜神回来没有?”众人齐声回答:“回来啦!”我遂抓破斗口上的红纸,从而抛洒其中物品,然后再次询问,“快来吧!”最后,我东抛西抛朝上抛下方,不断撒放物品,直至所有东西都散尽。这场欢乐气氛让每个人都感到观音菩萨降临一般,每当磕头,都有快慢不一,有的是急促,有的是悠闲自得。

完成对喜神的迎接仪式之后,我带着斗盒喊出:“给喜神拜年。”然后大家纷纷跪倒朝上磕头,无序但又充满活力,这正是拜年的风俗。不过,这五天里晨昏出坛的情况依旧继续发生。

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接受驾驭命令以来,一律禁止任何动作,只有挂单道众才能够选择居住于十方堂或云水堂,这便是所谓的“挂年单”。初六清晨,当饭菜摆上了桌面,那些挂单道众便会根据自己的名册整理好位置。此刻,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像往常那样转动,而是选择安静地居住下来。

正月初五那天,上坟成了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备好食盒及祭品,用来供养已故亲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每个人的心情都显得格外沉重。但即使如此,也不能阻挡我们追求善行的心愿。当高功起韵唱颂赞美之歌时,他带领着我们穿梭于祖堂之间,以此缅怀逝者。而当监院低语呼唤那些已逝者的名字时,那种深沉的情感仿佛可以触及彼岸。此刻,全体弟子皆戴着孝服跟随他走向十方坟墓,在那里为他们扫墓致意。

这段时间里,每个早晨都是皇经时间;每个傍晚,则是皇忏时间。如果遇到庚申或甲子这一类特别日期,还要额外进行拜斗礼节。而到了初八夜晚,便是我参与祝寿盛宴;而第二天天亮,便是我参与庆贺仪式。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也是我作为一个信徒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