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南云中秋像客家人经典民俗活动中的游火龙绚烂多彩热闹非凡

宁都县洛口镇南云村,传统民俗活动中,有着独特的“游火龙”节日。据说,在古代,瘟疫横行时,村民祈求天神保佑,一条火龙和一只火虎从天而降,与瘟神战斗至黎明,最终驱逐了瘟疫。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卢氏族人建起了“火龙庙”,并每年中秋节前后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

这项活动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禳火虎”,孩子们用竹枝缚上纸卷,用热油浇抹,再将它们悬挂于竹篙上,每个孩子还会自己扎一个火虎头,以此象征驱散疾病。在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每晚都会有7支由孩子组成的队伍分别到各户送吉祥,并带来喜庆气氛。

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禳火龙”。在八月十五夜晚,由7个村子小组组成的7支队伍在大坪上集合,每个人手持一根长竹篙,上面缠绕着纸卷和点燃的植物油,这些竹篙迅速化作49条腾飞的火龙。壮汉们高举这些 火龙,让天空充满光明,就像是与瘟神搏斗一般激烈。而随着风吹动,这些红色的焰光似乎充满力量与希望,是对光明、生命延续、宗族繁荣以及国泰民安的一种祈愿。

之后,这些队伍依次绕村巡游,其后的乐队伴奏敲锣打鼓,使得整个场景既庄重又热烈。这个夜晚,全村的人们不仅本地居民,还有来自十几里外邻近地区的人群,以及远道而来的游客,他们一起沉醉于这一片喜庆热闹的情境之中。

随后,“游回”回到各坊宗祠堂,而戏台上的戏曲演出则持续到凌晨。这里的客家采茶戏,从8月10日开始连续七天直到16日结束,是一种典型的客家文化表达形式,它融入了一切生活细节,如嬉笑声、小贩叫卖声等,将南云中的欢乐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南云村中的中秋节被称为“竹篙火龙节”,以其古朴、雄浑、华丽的特点,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当地乡村振兴项目提供了新的文旅资源。(龚映华/文钟小春胡冬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