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崂山太清宫东山蟠桃峰下面的山路上,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上面刻着“太白石”三个大字。离太白石不远的一处石崮上,刻着李白写给王屋山人孟大融的一首诗,诗文是: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升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诗中表达了诗人李白对生涯的失落,以及对神仙生活的无限向往。而且,这首诗还告诉了我们,李白曾经来过崂山“餐紫霞”呢。
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身份难道仅仅是“诗人”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的。他不但是诗人,也是剑客和纵横家,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其实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道士。这一点在唐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因为那时宗教信仰与政治紧密相连,而作为国教的地位则属于道教。
唐朝是一个崇尚道德、重视自然法则、追求平静无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唐帝国虽然以儒学为基础,但实际上却又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指导书籍,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位。这意味着,在那个时代,对于四书五经来说,并非指的是儒家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来的《毛传》)和五经(《易 经》、《书 经》、《史记》、《礼记》,以及后来的《春秋左氏传》的集合,而更多地指的是老子的这部著作,以及其他一些与之相关联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行录。
而当时的帝王们为什么会崇奉老子和道教呢?这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当时中国社会门阀士族传统势力非常强大,如果不是名门望族,即便做了皇帝,也难以得到社会重视和公众认可,因此高祖李渊为了提高家族地位,就利用道教所信奉的始祖姓李的事实宣称自己为“神仙苗裔”,尊奉老子为始祖,以此借神权提高家族地位。
同时,由于隋末民变导致天下大乱,当时很多 道士或者躲进山林静观待变或者积极参入其中寻找靠山。在逐鹿中原群雄之中,最受道士青睐者是秦王李世民,其后来成为太宗,是由于他得到了高明 道士如岐晖等人的支持才夺取政权并登基坐殿。此外,当时许多名臣也都是通过学习或修炼达到仕途成功,如房玄龄、魏征等,他们都深受佛法影响,但更倾向于研究兼容并蓄各种哲学思想,比如把儒释佛三家哲学结合起来,以此来治理国家。
总之,在那个盛世背景下,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政治决策方面,都充满了对古典文化特别是四书五经价值意义探讨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对于历史人物特质分析及精神追求探索,以及如何将这些精神内核应用到当下的实践问题上的思考。此外,还涉及到了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理解不同文化间相互融合发展的问题,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去适应新的挑战的问题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于过去智慧进行现代化解读的心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