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探寻自然中的道家修炼最高境界:从唐代道教的转变到宋明理学的影响
在唐代,道教的修仙方法主要有内丹和外丹两种,其中多数人追求外丹,而一些高层次的修士则兼顾内外。司马承祯所继承的是上清派,这一派将存想、符箓和金丹并重,但他特别重视内丹说,即服气、养神。他的著作《坐忘论》是这一思想的大成,也反映了唐代道教向内而深,强调合道重要性的转变。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以白云子自称,是洛州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他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少年时好学,不羡慕做官。二十一岁时,他入嵩山学习,从师潘师正,并接受了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等法术。
后来,他遍游天下名山,最终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在那里,他进行几年的修炼,渐获远近闻名。大周圣历年间,由于他的修仙大名,被召至京都洛阳,并被则天皇帝赞美。此后,他再次回到天台山,不久又被睿宗命兄长赴京相迎,并询问有关阴阳术数之事。他回荅以“减少知见”才能达到无为的事业,对国家治理也是一样的原则。
虽然他拒绝留在京师,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宝琴一张、霞帔一身以及朝廷保护。当时,一百多位官员都写诗相赠,而常侍徐彥伯选出了二十多篇优秀诗作编成了《白云记》。此外,与陈子昂、卢藏用等十位友人结交,他们共同讨论着哲学问题,这段经历成为了历史上的“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离开京城前,还与旧友卢藏用谈话,其中提到了当年他们共同隐居终南山的事情,以及卢藏用劝他留下来的话。这段对话形成了“终南捷径”的故事传说。
玄宗开元九年,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亲受法箓,并给予许多赏赐。在这期间,玄宗还询问延寿世事,而司马承祯只言片语,使玄宗秘而不宣。他对于国家治理持有深刻见解,有些人认为玄宗晚年的治国成功部分得益于他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