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允许不同的声音与观点存在。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是一位在仪式音乐研究领域有着深入探究的专家。现在,这一领域正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许多年轻学者都开始关注并参与其中。我想问您,在您的看法中,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的情况如何?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必须坦白地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具备评价整个仪式音乐研究领域的资格或代表性。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些基于我的个人经验和感受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仪式音乐研究之所以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对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的理解与今天谈论中的“仪式”概念相契合。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活动中包含了一定的神圣性和民俗性的结合,而是在于我们对于这些概念本身定义上的扩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笼统的概念走向更加具体、精准地把握每个文化现象背后的规则和秩序。
其次,还有一些机构,如上海音乐学院设立的大型项目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系列计划,他们为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资源。这种积极推进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热潮中来,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然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形成了这样一个热点,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要盲目将任何现象都归类为特定的“仪式”。这种泛化会让原本具有明确意义的情境变得模糊无边,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质。如果没有清晰地界定什么样的行为才算作真正的情节,那么每天平凡的事情都会被当做成为了某种严肃认真的场合进行分析,这样就显得荒谬了。
因此,我希望能够强调的是,无论如何,“儀式音樂”的範圍應該有標準,有條件,有要求。如果沒有這些標準,它們就不再是真正的情節。而這就是我對於當前情況的一個個人見解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