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生涯充满了贫穷和挣扎,他曾做过地方小吏,一生都未能摆脱贫困。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但监河侯只答应在收完租后再还给他。而庄子却请求一瓢水来救一条被车辙沟里的鱼,这让鱼说等到他挖好的河时自己已经变成了干货。这段经历反映了庄子的性格——不拘小节、心怀慈悲。
《庄子》是一部由庄周及其同代人所著作的集结作品,其中记载了他的故事和思想。这本书中的言辞虽然常常荒唐而不近情理,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如海洋般广阔无垠,又如深渊难测恍惚浑厚,让人感到言语虽尽但余味无穷。
与老子相比,庄子生活在一个更加混乱的时代。老子刚开始提倡道德观念,而到了庄子的时代,这些观念已经变得模糊且残酷。强大的诸侯国不断争斗,大量人民死于战场或成为牺牲品。世界仿佛成为了一个大靶场,只有侥幸者才能存活下來。人民日益艰苦,他们像悬挂在梁上的草叶一样难以忍受,没有真理,也没有是非标准。
学者们之间的争论也越发激烈,庄子形容这类争论如同大风起,万窍发声;又如要破壳的小鸟鸣叫,不仅毫无意义,也无济于事。他用比喻来说明,即使人们对小偷防范严格,对大盗则可能毫无招架之力,就像齐国君主被田氏篡夺政权一样,无孔不入。
庄子认为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是导致天下纷争根源。他认为圣人们通过提出仁义礼制,使得人类从原来的自然状态转变为竞争和追求的是非好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他推崇原始社会的人类与禽兽共处,那时候没有是非之分,只有后来才出现了君子小人的区别,因为这些区别导致了智慧的发展和互相竞争,最终造成社会矛盾加剧。
相比之下,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小国寡民基础上的,而庄子的愿望更远,为的是恢复人类回到与自然界融合的一种状态。在这个方向上,他批判文明带来的机械化,并将其视为促进心机使用并引发冲突的手段。他举例来说,有个种菜的人宁愿挖隧道取水也不使用桔槔,因为桔槔代表着工具,它们会激发出更多的心机游戏和人际冲突。
总结来说,尽管两位哲学家都对现实持批判态度,但他们对于解决问题的手法有所不同:老子は希望通过重建秩序来实现谐调,而莊子は则更偏向回归自然,以消除现有的社会结构所带来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