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中,苗族的农事节日与祭祀活动如同丰收的金黄大地,将繁荣和欢乐播撒满天下。其中,“活路头”的制度,对于每年的重要农事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制度规定,担任“活路头”的是建村立寨的第一户,即迁到该社区的第一家。这一传统认为,这个家庭最先到此居住,对当地的风土气候最为熟悉,因此他们首先开始农活,以确保稻禾不烂蔸,不涝死,不空壳,从而保障庄稼有收获。
如果有人违反这一规矩,将对当年的歉收负责,并向全村寨赔礼道歉。“活路头”起头做的农活,一般包括浸种、开秧门、种棉、做染缸、纺纱织布以及吃新米等。在一些地区,为强调“活路头”的权威,在习惯法中有明确规定,违者受罚。
由于“活路头”对农事安排的人为因素,有一定影响,所以对苗族的农事节日也有一定影响。这些节日主要包括开秧门、种棉节、“杀鱼节”、“敬秧节”和敬新谷,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情景和仪式,如开秧门时要带上供品进行祭祀,种棉时要请长者手抱大红公鸡领着童男童女点种,而杀鱼则最初是求雨,现在演变成庆祝丰收。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也显示了他们对于农业生产的大力支持和尊重。此外,还通过歌曲赞颂自然之美,如《种棉歌》、《四季歌》,以祈求自然恩赐丰硕收成,使得苗族文化充满生机与力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