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客家乡村,每当月光洒满清风,孩子们便会以歌声传诵着那首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鲤嫲头上撑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
这首童谣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它不仅体现了长辈对子弟读书有成的热切期望,更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象征。在他们那里,“耕读”并非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先民们认识到,只要勤于耕稼,就能生存;只有勤于学习,就能发展和进步。这种理念被铭记在石门斗上,以明代遗迹保留下来的“耕读处”三字为见证——力耕可以无饥,开篇自然有益。
崇文重教、重视教育,这一传统被视为客家人的宝贵财富。小盆地与聚族而居,是他们历史形成的一部分。这使得每个家庭都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大规模社会分工和协作,而家族制度也因此更加稳固和独立。
宗族兴旺之本,便是这个基本生产生活方式。一旦成为文本化和永久化,如兴国刘氏族规所述,每位子弟都应该督促其肄业或识字。而《南康严氏族谱》中立下的族规十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勉励子弟就学,并严格教令。
为了鼓励子弟读书,他们从族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专门的学田,用来资助奖励那些考取功名的人。而且许多宗族还设立了奖掖读书的各种经济组织,如黄氏宗族中的“宾兴会”,专门筹集资金用于资助学生。
对于个人来说,以前惟有力耕与惟有读书两者选择,这已成为现实生活必然选择。但由于山多田少,要生存唯有一力耕;要成才、出人头地,则唯有一度入学。在广大的客家地区,从未停止过对教育的重视,无论贫富,都应让子女受教育,有钱人送出去,有钱不足,也砸锅卖铁让孩子去学校学习久而久之,在这里,对谁能讀書誰就受到家庭、宗族乃至社会の褒扬。
石旗杆则是另一种昭示荣耀的手段。在科举盛行时,如果某个家族成员考上了进士或其他高级官职,那么就会请手艺高超的工匠制作一个石旗杆,上面刻着功名者的姓名等信息,以及吉祥物装饰图案。如果只是考上了秀才或者举人,也可以竖立石旗杆,但根据功名大小不同,其长度也有所区别。此外,从底座式样和雕饰图案,可以看出其品位大小。此仪式不仅彰显家族声威,还表达了整个地方人才辈出的气势。(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