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印度古文字与彝族古文字的联系,反复寻觅少数民族风俗与节日的秘密
【摘要】全世界通行的观点是印度的婆罗米文字源于阿拉米文字。本文认为,印度的婆罗米文字是音节文字,与中国的彝文有较多共同特点,可能存在源流关系。我们将81个字符按形态分为38种,并按形态相近排列,分别用1、2……38的编号称之。印度河文字与彝文比较,相同与相似的比较多。因此,我们认为,印度河文字与彝文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丝绸之路;印度;婆罗米文字;古彝文;源流关系
在公元前3000年后期,被发掘出雕刻精致的印章,有石质、瓷质、铜质和象牙印,这些古印章上的文字被称为“印度河文字”,至今无人能识读。周有光《世界字母簡史》说:“它或许是一种‘语词·音节文字。”依斯特林《文字の产生と发展》说:“该书第60图引入了20枚(本文图表1予以转载)。”
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已有早期婆罗米字母,以后又有佉卢字母和天城体梵文等多种新兴语言出现。在巴尔米拉,一座叙利亚城市曾发现丝绸残片,其上有中国式动植物图案及“子、孙、寿、年”等汉字,从而证明了中国西传丝绸的事实。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可以到达蜀贾人市。”这说明中间有一条通道,从蜀地经云南到身毒国(即天竺),“道便近”。方国瑜《彝族史稿》说:“中土两国在公元前四世纪已有交通。”
秦灭巴蜀后,“蜀王之后,将兵三万讨雄王,大破之。此时安阳王也有兵三万……”安阳王治交趾,即今天越南河内北宁一带地区。这也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杨帆《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提到,在青藏高原西南一线,也出现了双耳罐为最典型墓葬习俗。而蚀花玛瑙珠技术则来源于古代インド。在贵州成化铜钟上刻写着的是一种特殊符号,是一种音节符号,与汉字并存,而这些符号其实也属于一种更早远时期的一种文化交流记录。
考证显示,有关战国时代青铜戈上的符号,都指向了一种更早远时期的一套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一种体系”的 形容。在商代遗址出土陶纺轮上,有两个刻画符号,这样的研究表明,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这样的通信方式了。这说明这些文化交流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它们是历史长河中的断层,每一次断层都留下了一份珍贵财富。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只要人类社会还没有完全消亡,那么这种跨越边界的情感和思想共鸣就永远不会停止,因为这是人类最根本的心灵需求之一——理解自己所处的地球,以及其他生命形式如何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