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撄宁道门仙学巨子修身修心修行于天然道观之中仿佛是道教文化的化身

陈撄宁:道教文化的杰出代表,致力于修身、修心和修行于天然道观中。他的贡献为中国近现代道教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陈撄宁不仅坚持传统仙学,还结合近代科学理念,将其创新发展,为道教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证性路径。他提倡的人生哲学,即务实不务虚、论事不论理、贵逆不贵顺、重诀不重文,体现了他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陈撄宁(1880-1969),原名子修,道号圆顿子,是安徽怀宁县人。父亲是教师,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并在10岁时读到《神仙传》,对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早年患病,他开始尝试各种养生法,如中医、道教仙学、中医学等多种方法,最终坚定了对仙学信仰。

随后,陈撄宁历经过苏州穹窿山等地寻访名师,并在32至35岁期间,用3年时间通览《道藏》。36至55岁这段时间里,他专注研究仙学理论。他提倡的一门关于人类健康长寿的养生学,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更融入了近代科学精神,使之成为一门实证性的实验型养生学。

晚清民初时期,当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时候,陈撄宁引入近代科学思维,对三大宗教进行革新。他主张“符咒祭炼”、“遣神役鬼”等迷信成分,要通过实验验证,而非盲目遵循。此外,他还强调依照常人的情理健身养生,以顺欲节欲为准则,不主张夺欲绝欲。

四大原则即务实不务虚、论事不论理、贵逆不贵顺、重诀不重文,也反映出了他的创造性发展。在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万物”的过程中,他运用物理概念来阐释;而对于进化论与人从“道”中而来的问题,也展开详细讨论。

爱国思想是他另一个鲜明特征之一。他提出“仙学救国”,以振奋民族精神和强健国民体魄为目的,以免遭外侮。这也体现在他认为应该发扬济度精神,让它成为团结民族之工具。当个人平易恬淡,与社会环境相连时,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基础;而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个人的努力与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广仙学方面,陈撄宁做出了许多工作。他曾任上海《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的主笔,大力宣传,并团结众多好友共同推广。此外,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被选为第一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再次当选第二届会长,这些都证明了他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力。

总之,从历史角度看,陈撄宁以其独到的贡献、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事迹,被尊称为“ 道门‘巨子’”。他的作品及思想至今仍被人们所珍视,有助于我们理解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启迪我们探索现代宗教与文化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