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402),东晋五斗米道的著名道士和起义军领袖。他出生于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境内),家族世代奉行五斗米道,属于永嘉南渡后的世族。孙恩的叔父孙泰是杜子恭的弟子,后来继承了杜子的道法,并因其深邃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而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在东晋时期,他与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谘议周勰等人都有交往。
然而,在王恭之乱爆发后,孙泰被诱杀,其六子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孙恩逃到了海岛上,聚集了一小群信徒并决定为叔父复仇。在隆安三年,他趁着民心涣散之际,以讨伐王恭为名,私下集合了几千名随从准备起事。当时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发布免奴令,让百姓前往京师充当兵役,这进一步激化了民众的情绪。孙恩乘机率军攻克上虞,并在会稽地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最终占领了八个郡。
随着他的声望日益增长,一些地方豪强也开始加入他的队伍,而他自己则自称“征东将军”,建立了一套官职体系,并号称其追随者为“长生人”。然而,当谢琰带领重兵对抗他时,他不得不撤退至海岛。在此期间,他继续领导起义军,与东晋政府进行一系列战斗,但最终在元兴年间(402年)三月自沉于临海失败。一部分信徒认为他已经成为了水仙,因此投水自尽的人数超过百人。此事件之后,由卢循领导的一部分余部继续奋战,最终在411年被平息。
作为一个坚定的五斗米道信仰者,孙恩相信长生久视之术以及天地水三官神灵。他通过组织起义,不仅动摇了朝廷统治,也促进了南北朝时期对天师道的改革,以及后来的南北天师宗教运动。《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孙恩集》这本已佚失的手稿,其中包含他的思想和活动记录。这段历史揭示了一个关于力量、忠诚和信仰的小型社会如何因为个人英雄主义而被牵涉进更广泛政治动荡中,并展现出当时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和个人修炼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