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家创始人叶法善越州都督的盛名与社会影响

他是一位在唐代享有盛名的道士,字道元,出生于浙江丽水的括州括苍县。他的家族世代都是道教徒,其中曾祖三代都擅长摄养和占卜。从小,他就不食荤腥,对符箓也了如指掌,被传说中的厌(压)鬼神。他在显庆年间被唐高宗召至京师,并计划加封爵位,但法善坚持要继续当一名道士,最终留在宫中的一处道场,受到优厚待遇。

高宗对长生不老之术深信不疑,因此下令广泛征集各地的方士和炼丹人。但法善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说金丹难以成功,只会浪费财物和损害国家政务。他的建议最终得到了采纳,许多方士被遣返回乡,而他因其忠言而受到了重视。

自从高宗、则天、以及中宗统治期间五十多年里,每当他们巡游名山时,都会带着法善一起。在这段时间里,他还曾经力主批评佛教,这引起了一些议论者对于他的态度变化表示怀疑。当睿宗即位后,他又因为所谓的冥助能力而获得更高的地位,被拜为鸿胪卿并赠予越国公爵,同时允许他继续作为一名道士生活下去,并居住在京城附近的一个名叫景龙观的地方。

此外,他父亲也被授予歙州刺史的职位,其受到的尊敬和荣誉是当时罕见的情况。直到去世之后,由玄宗颁布追赠“越州都督”的诏书才得知其真实身份。他有过百余弟子,但只有暨齐物和尹愔两人能成为真正入室弟子。不过关于他的具体生卒年份,没有确切记载,有些资料甚至出现了矛盾,如《旧唐书·方技传》中提到的“百七岁”与“庚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核实。此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叶法善传》中也有修正意见,但这些修正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