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道教医学经历了繁荣的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医学的密切结合上,以及许多道门中人精通道术又兼擅医术。自明朝开始,道教医学的许多精华成分被吸收到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中,这促进了传统医学理论创新和养生学繁荣。此阶段的标志包括命门理论、心肾相交论等的成熟,以及奇经八脉成为养生与临床指导思想。
明代,出现了一批融合道教与医学思想的大师,他们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对本草学有重大影响,如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参考了大量道教医籍;兰茂编辑的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显示出道教对本草学影响之深远。除了这些,本书还提到了孙一奎,他受到了罗浮老人的指引,将其医书命名为《赤水玄珠》,并且援引了许多丹方及其炼制法。
此外,还有其他如周慎斋、傅青主、祝登元等医家,他们也对传统医学理论作出了贡献。周慎斋确立的心肾相交论;傅青主在妇科学方面留下宝贵遗产;祝登元将内丹炼养作为治疗手段。
总之,在明清时代,随着道教与医学更紧密的结合,它们共同促进了传统中医疗理和实践上的创新,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