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他倡导内丹学说,与外丹之弊作斗争,为开创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奠定了基础。
吴筠出身华州华阴(今陕西),自幼聪明好学,尤其擅长文辞。他未能通过进士试,但性情高洁,不随流俗。在十五岁时,便投身于道教学习,并深造于嵩山天台的潘师正门下。
唐玄宗开元年间,吴筠离开嵩山,南游金陵(今南京),访道于茅山后隐居其中。他还东游天台山,与诗人李白、孔巢父等结交,以诗歌相酬和。在剡地同越中名士常作诗酒之会,其著有《躁东南》传世。
玄宗闻知他的大名,即令他待诏翰林。二人在大同殿论道说法,如鱼水之亲。然而,当朝局乱象日增时,他预言将发生大乱,上奏请求返归嵩山,被玄宗允准建道院让他住持。
安史之乱前夕,再次上奏求许回茅山,此次得以实现。在这荒乱岁月中,他与李白等人的往来,使生活较为平静。他最终在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在越中去世,被谥号为“宗玄先生”。
吴筠一生擅长文辞,勤于著述,其主要著作包括《玄纲论》、《神仙可学论》,以及其他多篇文章。今有《宗元先生文集》上中下三卷传世。
他的内丹思想体现为守静去躁、恬淡无为,以及持久以恒。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制止起动的躁欲,让元气畅和,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最终达成长生久视。此外,他认为神仙可学,是通过几种方式可以实现的,其中包括禀承天地间特异之气所形成,以及通过功夫修炼成就。此观点强调了个人努力与自然本质之间的关系,对后来的内丹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