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经》中,元始天尊通过《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记录了其说法之时,“十方无极天真大神一时同至”,男女百姓倾心皈依,来者如细雨密雾,无数。国土偏陷,无法禁止。于是,元始悬一黍米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中五丈高。随后,他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将十方无极至真大神及众多生命纳入宝珠之中。
元始手持黍米之珠,这颗小巧的珍珠能容纳无数生灵。这不仅体现了元始的超凡力量,也展示了道家的包容与宇宙观。在道教传统中,黍米象征着宇宙未开辟前的混沌状态,而这颗珍珠即是这一状态的化身,它孕育并赋予万物存在。
内丹家将此比喻为丹母——真正的一炁凝聚成的小小珍珠。陈致虚在《悟真篇注》指出:“有气而无质,是二八初弦之炁相形而生。”仇兆鳌则在《古本参同契集注》和《悟真篇集注》中提到:“伏食”意为“伏虚无之炁、食黍米之珠”。他们认为这代表了先天的原力,即宇宙生成之前存在的一种纯粹的能量,这也是万物所源于的根本。
科学理论也支持这种观点。当我们回想起宇宙最初是一团极其紧密、高温、高压的大爆炸之后,它开始扩张,并逐渐形成星系、行星以及其他结构。而所有这些都从一个微型空间开始展开,就像那颗被称作“黍米”的精确点一样。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将这颗小小的宝珠视为宇宙本源,以及它如何能够容纳整个宇宙中的生命。这不仅符合道教哲学,还与现代科学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理解相吻合。在这个意义上,《度人经》的描述揭示了一种深刻而广泛的事实:一切都是由一种原始、不可见且不可触摸但却影响着每个角落的人类经验和自然现象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