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愚,京師人也。父顒為遊商,多徃來湖湘間,顒經三歲不歸,其母與愚曰:汝父去何久,若無故,必回,吾日夜憂也,子可徃求之。愚乃下入楚至潭州,遇跛者與飲。跛者取巨甌備酌,既飲,留半以授愚曰:可飲此酒。愚乃飲,即聞酒有異香,愚一飲而盡。
跛者喜為愚曰:汝來求父,不知音否?愚拜對以未知,是時遙見山清泰門數里,有新茅屋數間,以為是家居處。又問其所在處,即指示子父所在處。
次日出清泰門行十餘里,以望道左新屋數間見二小青衣童立於門曰:子非宋君乎?已識之,即引入堂中,有紫袍坐長丈餘,有狼虎之姿,更向宋君禮畢坐定。
初共設筵宴食,一切珍品異集,如王公之家不及也。一宿後,又呈伎藝,每彈一丸光彩若白銀,或飛起或擊長劔,或千餘劔相繞,或散如星辰,或聚如束帛,或驚電動心,或緩如引索,或旋如規火或去流波。
終宴後,我欲得此道乎?即可吞一丸,其變化亦如此。我本來求父,不願學此道。我思我身雖年輕,但命淺薄升斗之限常恐已不任,也不願學此高深法術。
然跛者驚曰:汝道又在吾上。此言甚奇,使左右掇去杯皿云:“汝之父客死於湘州,此事自當明了。”別語云:“子可復來此。”
翌日再往尋訪,只見空房矣。然我仍憶昔日情深意重,便下江南至湘州果得父骨。今世人傳言,我晚年遊雲水面色紅瑩,可謂是余威未泯也。
韋善俊先祖出京兆,因家鞏縣,因好山水生育于嵩陽觀事黃元賾,又從臨汝洞元觀道士韓元最受教。在嵩陽、會稽兩地各有一青童侍左右。大唐調露初,有劉文兒過山西就見神人長丈餘介甲而坐,看著韋善俊過,他便起迓他進入,並詢他的名字和籍貫。他因敬佩這位修行的老仙,便跟隨他回到嵩陽住下了。
天后嗣聖中,他又到昇仙觀居住了一段時間,一天忽聽神人的聲音說:「你怎麼敢這樣做?」他回答說:「神人試我嗎?何必要逼迫太甚。」神人只好罷休而去了。他還有一個黑駇犬叫烏龍,它能夠化作龍讓他乘坐返回嵩陽,這就是他的故事結束了。
張惠感字智元,是崇元觀的第十四代孫,在浮雲隱居修真養氣。他曾被武后召為國師,在明堂齋供奉慶雲,並看到了神龍和黃鶴翔集。他被賜絹五百疋並被派到亳州太清宮修金籙齋醮九井。但由於井水枯乾,他用丹藥將井水凝固使其恢復原狀,被稱為「金釗」、「玉瓶」等功效,因此被尊稱為「真誥巖主」或者「玄真大士」。但最終因病逝世,由於他的一些秘密丹藥未能找到,所以他的葬儀沒有按照傳統進行,而是直接埋葬在一個名叫東林的山谷裡,這就是張惠感的一生結局了。
張志和字子同,本名龜齡,是婺州金華人的兒子,因考取明經,被唐肅宗特賞重,用翰林待詔,因親喪離仕擔任江湖遊俠自號煙波釣徒著《玄真子》書籍也有自己的人物形象描寫。在江湖中,他素有才華,可以畫畫且酷愛詩詞,每次出游都帶著筆墨隨身。一時期,他與陸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友人共同創作了一首詩歌題材廣泛達到了極致甚至超越現實界限,其中包括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等,這些作品現在仍然存活其中令人難忘。而張志和最後一次登上風景秀麗的地方,那是一座位於遠方的小島上,那裡的風景比任何地方都要美麗許多,但那也是他的最後一次探險之一,最终成為傳説中的英雄留給我們的是无尽的传奇与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