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仰的神仙,包括三清、四御,以及城隍、灶君等,风雨雷电和山川社稷都有相应的神灵。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是“道”与“德”,其中,“道”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状态,是道教核心信仰。在道教看来,“宇宙”由“道”演化而成,由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从而产生万物。一些古籍还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三初三个世纪,这基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
老子所说的“道”,既指宇宙本体,又指自然规律,又如太空之空,无形无象,因此经书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教强调任何人都能信奉其 teachings,并通过修行得以实现。
《老子想尔注》认为“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都是一语中的。这意味着太上老君被视作了“道”的化身。而《混元皇帝圣纪》也有类似的表述,将老子描述成的是老君,即代表了"do" 的身体,是元气之祖宗,也是天地之根本。这显示出对太上老君这一角色赋予了极高的地位,使他成为实现个人修行目标的手段。
在这背景下,“德”被视作与 “do”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成为了一切关于修养和行动准则的核心。在许多经文中,如《自然经》、《西升经序》,以及《云笈七签》中提到:“德言得者谓得于 ‘do’果。”这里强调的是不仅要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 "do" 的原则,还要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认可并带来正面的影响。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谈论 “de ”时,我们实际是在探讨一个更广泛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我们的行为来反映和实践 "do" 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讲,不仅要理解 "de" 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应用它,以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接近那个理想化的人格状态——即使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那样微小的一抹光芒——那就是真正属于人的存在态度,它包含着一种超越性的平衡感,对世界充满敬畏,对生命持有尊重,同时又保持一种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