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歧视探究闾丘露薇的独特视角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地域歧视”的复杂性。我的一个朋友虽然拥有北京户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尽管这对于孩子来说很难,因为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与北京紧密相连。孩子们往往将家乡与居住地等同,简单而直接。

我还记得和另一位朋友在纽约唐人街的经历。在那儿,一名来自香港的服务生询问她孩子是哪里人,而孩子毫不犹豫回答:“香港。”然而,这个答案让对方感到困惑,因为广东话并不是通常讲的一种语言,尽管这个小男孩在国际学校成长,并且家庭内使用普通话。这让我思考,不仅语言,还有出生地和护照都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越来越难以确定自己一辈子只会待在一个地方,这也使得大城市变得更加多元化。我曾经拿着单程证走过罗湖桥,那时我明白了,只有香港人的身份。但看到更多朋友在选择特区护照的问题上挣扎,我只能开玩笑说:“选择带来的痛苦真切。”

我以前几乎没有太多关于歧视问题的思考,因为我理解它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做出歧视行为。而且,即便心态坚定,也无法避免制度性歧视给机会公平带来的影响。

我的上海生活从小就让我感受到了对不会讲上海话的人——即所谓“外地人”或“乡下人”的看法,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些负面印象和偏见。不过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在大学期间,这些观念彻底消失了。因为我们都是全国各地的人,与成为朋友并非基于口音或籍贯,而是兴趣、爱好以及个性。

现在,当听到有人用地域作为自我标签时,我觉得他们其实很可怜,他们的心胸太窄,他们知道世界太少。我还记得那些借读生的故事,他们虽然流利地说上海话,但由于户口问题被分隔开来,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制度性的歧视对个体影响之深远,让人忍不住要反思。

虽然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上海人的,但是上海这个城市已经与我的生活脱节。我家的归属感转移到了香港,所以我清楚知道需要关心这个城市的一切,而不是仅享受它给予我的好处而不为之做点什么。如果每个人都不行动,那么目前享有的东西就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虽不能要求别人怎样,但至少可以让自己更爱这个城市。你可以不爱,但请尊重别人的爱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