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56个民族风情闾丘露薇解读地域歧视文化深度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城市归属感的复杂性。我的一个朋友虽然拥有北京户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北京身份的认知,尽管这项任务并非易事,因为孩子们往往以家乡为自我认同,而父母所居住的地方则可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这种对城市归属感简单化的理解,对于成年人来说显得过于狭隘。

另一次,与另一位朋友分享了在纽约唐人街的一次经历,她带着孩子去那儿用餐,被香港服务生询问他们是否是香港人。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但对方表示不可能,因为他们不会讲广东话,即便如此,他们也被视作香港人的这一点,也让我们意识到歧视和误解常伴吾辈左右。

人们往往通过语言或出生地来定义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这种界定显得过于简化,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大都市里。当我十七年前跨越罗湖桥时,我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一名香港人。而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是否成为特区护照持有者之间犹豫,我忍不住开玩笑说:“有选择真是太痛苦的事情。”

然而,对于歧视的问题,我并不常思考,因为我认识到它无处不在,并且曾无意间也施加给他人的影响。我学会了保持心理强大,以免被那些不是制度性的歧视所打扰,但即便如此,它们仍然能导致挫折和沮丧。

从小就生活在上海,我对那些不会讲上海话的人抱有一定的优越感,或许因为一些负面印象,比如认为“外地”或“乡下”的人更容易失礼、脏乱。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观念逐渐消散。在大学期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相处,我们之间的友谊建立在兴趣、爱好和个性之上,而不是基于口音或者出身之别。这让我开始理解世界如何巨大而有限,以及知识如何扩展我们的眼界,使我们变得更加宽容。

现在,当听到有人利用地域差异来寻求优越感时,我觉得这些行为既可悲又有限制,因为它们表明心胸狭窄,世界观狭小。记得小学时代,有几个借读生因为户口问题而被排除出去,他们尽管生活上海,却无法享受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地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制度上的歧视如何影响个人命运。

虽然我自诩为上海人,但由于家庭搬迁,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关系。我清楚知道,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至关重要,不仅要享受它给予我们的好处,还要参与其发展。如果大家都不行动,那么目前拥有的东西将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我不能要求别人怎样,只希望自己能够更爱这个城市。你可以选择否认,但请尊重他人的爱情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