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的神仙谱系之所以繁杂,是因为它经过了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长期演化。《太平经》中将“神仙”分为六等,而《位业图》则将其分为七个“神团”。在张君房的《云笈七笺》中,“神仙”被进一步细分成十个等级,最高的是“三清”和“四御”,最低则是“城隍”和“土地”。这些分类体系后来逐渐定型,并且传承至今。
在南北朝时期,“三清”的至尊地位已经被确立,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到了北宋时期,玉皇大帝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使其成为天界最高神,并与其他三个御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层级结构。这一体系至今仍然存在,其中,“三清”代表着教门的尊贵,而“四御”则象征着三界之尊,他们共同管理着各式各样的大小神仙,从而构成了一个独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世界。
早期的道教并不崇拜任何形象,但为了便于传播,它开始塑造并供奉出具体的人物形象。据说,北魏时期寇谦主持塑造了第一个道教神像,而到北宋真宗时代,这种做法才普及开来。在大型道教宫观中,“天尊殿”或称作“三清阁”,以及必不可少的是“四御殿”。其他供奉的神仙数量会根据不同地区历史和地理条件而有所不同。
将三个主要人物合祀在一起,一般认为起源于宋初。“三清殿”的中央是元始天尊,他左手虚捻右手虚捧,或持混元宝珠;灵宝天尊位于左边,或执太极图,或持如意;而道德天尊位于右边,则手执太极扇,象征阴静阳动、万物生长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单独供奉老君,其形象通常盘腿坐着,右手倚几、左手抚膝,眼平视双耳垂肩,有两条飘洒前胸的长髯。
在供奉上来的还有四位御者的画像,他们分别是昊天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以及后土皇地袛。在这些建筑中的设计里,这些人物都穿戴冕旒装饰,以雍容华贵之姿出现。而其中尤以玉皇大帝最为显赫,被誉为万法之首、众圣之王,因此许多地方都专门设立有独立的大屋宇用于供奉他——即所谓的玉皇阁。他常常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下视双眼端庄严肃,为人所知。
除此以外,还有诸多民间信仰中的塑像,如八仙、三国志中的丘祖、二泉酒楼上的张飞打虎景色等人间故事里的英雄们,以及文昌帝君福禄寿星土地爷城隍爷等他们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部分。而关公由于声名日盛,最终成为了一直通行于所有祭祀典礼中的重要人物,与孔夫子齐名,在民间广受敬仰,现在他的形象也被用来作为财神来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