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宗谭峭

道教发展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道士与民众向往太平生活。明智的道教学者如谭峭及其著作《化书》,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修道精神和文学成就。

谭峙(字景升),泉州人,其父谭洙曾任唐国子司业,以善良著称。谭峙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子集,小小年纪便名声显赫。在父亲建议他应进士考试后,他选择独立研读黄老诸子及道书,并能熟练引用其内容。

在一次游历终南山等北方名山之后,谭峙决心不回家,而是留下遗书给父亲。他解释自己求仙学道,不仅为了个人修炼,也希望能有益于父母。父亲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

经过洁斋三日后,谭峙在嵩山正式出家成为一位道士,他专注于吐纳、胎息、导引以及辟谷养生的高级修炼技术。十余年的苦行后,他达到了高层次功夫,无需食用世间物品,只靠采集晨露仙药和松饵维生,这些都得到了嵩山师尊的认可。

随着时间的流逝,谭峙以酒为乐,有时醉醺醺地,如同腾云驾雾般自由无羁。在不同季节中,他穿着不同的服饰,有时候几天不起身,却依然保持完美状态。这让人们怀疑他是否已经死去,但实际上他只是隐形潜化。

尽管如此,当他的父親派人带着衣物和钱财寻找他时,他感激并且慷慨地分发这些物品给需要的人。当有人问及此举时,他回答说:“没有东西可以偷走,没有衣服可以抢,你应该感到安心。”

最终,在衡山深处,再次进行炼丹三年,最终成功炼制金丹,使自己能够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具备隐形潜化之能力。在青城山,与其结下永远相伴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