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如何在人生旅途中平等对待一切生命

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因为宗教的教理讨论我们生时该怎样活,死后该去向哪里。简而言之,便是现世和往世的区分。在这个三大问题上,各大宗教都提出了独特方案。而道教却以“生”为核心。

在道教义理中,“生”是谈论一切信仰前提。保持健康身心,为修行资本。这铸就了“重生”、“贵生”、“乐生的千年思想。

一些人认为,既然讲的是“生”,首要意义就是过好自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人生。这种观点没有错,但仅仅把目光放在物质上,就失去了修行的意义。

每提起道教,人们理解通常局限于修成仙、长生的概念。但追求长生,只是对生命珍视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肉体生命延长,也只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罢了。《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圣人使民慈心于众生,因为“长存者,非不仁也。”

真正令人警醒的是,有很多能活得久的人偏偏走向死亡,这不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在满足私欲(如增加享受)时损害他人,最终导致果报降临。这才是通往死的坦途。

因此,对“乐生的”概念进行纠正。“乐”,从生命中找到欢乐,不应该建立在对其他生命漠视上,而应始终以乐观豁达面对一切,以不伤害他人的方式。

万物同源,没有本质差别,我们贪求更多,却很少会提前警戒所得必然有失今日所得之欢乐可能成为他日所失之苦痛;今日我有所得之欢乐可能成为他日我无所得之痛苦。修行强调见己如彼见彼,如彼若此见己,如己若彼示,是一种共情能力。

感知到真爱和天地至美境界,就是生活的快乐。在《至乐篇》里南华真人鼓盆歌唱,当所有欢喜悲伤的时候,他说,不论寿命,都属于自然赐予,我们接受它时是一种社会属性热爱它才是一种修行属性。

修行,不逃离,而让我们跳脱五光十色的世界,用槛外眼光看众生成觉到什么。我们不会因为世间有恶憎恶世界,而会更加珍惜美好,更坚定追求美好。不贪恋任何一处,就可称为大要——重生成就尊严与尊敬;贵生成就崇高与奉献;樂生成就幸福与付出。在这里,一切包括你我他,以及所有其他生物。当能够慈心于众 生时,便遵循圣人的教化,同时彰显人类价值——虎毒不食子,万物不自伤何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