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时期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彭晓被誉为真一子他如同山林间隐逸的风云之主深邃的修为让后世颇有仰慕

彭晓(?~954),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杰出道士。他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以深邃的修为和卓越的智慧赢得了后人的赞誉。本名程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他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与何五云一起喜欢击竹,这种爱好让他们两人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两位乐手。在后蜀时代,彭晓不仅登上了明经之榜,还担任过金堂令这一高级官职。

据说,在一次偶然的情形中,他与一位神秘人物相遇,并获得了一些丹诀。在县内的一座山丘——飞鹤山上,他自称“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他以篆符治病而闻名于世,被人们尊称为铁扇符。除了治愈疾病之外,彭晓还能长啸,其声音如鸾凤一般震耳欲聋。这份非凡的才能甚至吸引了蜀主孟昶多次召见他,以求解答长生久视之谜。彭晓则以仁义治国、名垂千古来回答孟昶,这番话深得孟昶赏识,最终被封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并赐予紫金鱼袋作为荣誉。

在养生学方面,彭晓提倡性命双修,并对内丹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人可以达到仙境,无限寿命,并提出了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仙道”、“鬼道”学说。他认为乾坤中的生成万物之气既有阴也有阳,有清有浊。清阳者主生,而积之者成神仙;浊阴者主死,而积之者成散鬼。而通过还丹,即使是有限的人类形躯,也能成为纯阳真精,从而实现与天地同寿,让自己长生不死,即可身成仙。

对于追求这种超脱尘世的人们,彭晓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要求:“又须彻声色去嗜欲弃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密漕溪昼夜无怠方可期望。”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实践,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极具影响力的。此外,他对《参同契》的解读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他的内丹思想被更多的人所认知和研究。

至今仍存有其炼丹著作,如《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以及《鼎器歌》等作品,这些都收入到了《正统道藏》中。此外,还有其他几篇关于炼药技巧的文章,如《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这些都是研究彭晓内丹思想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