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天然道观探寻得道之境界中和心灵解锁修行奥秘

在2020年12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十二届玄门讲经活动在北京举行,本次讲经以“爱人利物,和合包容”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道教价值观、人生观和修行观。自古以来,“中和”思想是道教修行的核心要义。祖先圣贤们对“中和”的解释各有千秋,但归根结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中”与“和”。

所谓“中”,其实质是指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概念。在这些方向之间,我们称之为“中”,意即中心。相对于中心而言,便是四极八方。“中”与极是相对应的概念。站在中心位置上,无论向哪个方向看,都离不开这一点,即奔向极点的过程。

比如,在一张白纸上标注一个黑点作为中心,从它向外延伸无数条直线,每一条线可以无限延长,但随着延长,它离最初的点越远。当我们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是否还能记得起初的心境?当我们的修行变得复杂,而忘记了初心时,你是否还能回忆起当初发愿的心?

笔者相信,有许多人会给出否定的回答,因为随着智慧增长,他们距离最初的心境也越来越远。但这是现实,这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办?

这就是问题的答案——物极必反,复归于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往回走。如果我们站在两个极点上,无论迈向何方,都是在远离这个极并逐渐趋近于中的过程。

人的生命追求的是不断前进,而修行是一场往回返功夫,所以说凡心死,道心生。在这里,“凡心死”并不意味着抛弃尘俗,而是在教化人们明白什么是道心、什么是凡心。天地万物皆有相同的大道性,不仅仅穿戴成仙到山林,也在红尘度世里寻找大道。

因此,“凡心死,道心生”的真正含义,是要做出合乎天地大道的心,以此衡量事事处处。而究竟成为仙还是魔,或许只取决于转念的一瞬间。

重要的是明白要奔向何方。如果我视自己为中央,那么我就在每个地方都是边缘,我便成为了边缘;如果视万物为中央,我不过是一个万物之一,则万物都合乎大道,如何区分了“中和”的界限呢?正如南华真人所说:“齐一”,万物皆一,我亦与众生同一,只有放下个人高姿态才能真正见到众生的真理。

由此又衍生出了第二个概念,即“和”。所谓“中”,可解释为不左不右、不前不后的境界,是一种平衡状态。不偏离,就是万物相互融合,没有差异的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多少不同的法门,最终都指引人们回到本来的原则——没有差别,只有一种共同的大 道性。

虽然不同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他们自己的修炼方法或哲学,比如清静、虚无、一抱、二守、三守或四守,但最终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找到内在的大 道性的平衡状态,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使它成为追求永恒生命力的基础。

(本文原创,由作者亲手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