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场及时雨!”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非遗保护工作骨干人员培训班(简称“培训班”)上,这是学员们反复提及的一句话。大家认为,在全国非遗保护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精神的新时期,培训班的举办十分必要、正应其时。 培训班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在培训班上,非遗保护相关部门管理者、专家学者深度解读政策理论,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保护机构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经验做法,在报告厅、非遗馆、文化科技体验空间刷新思维,智慧火花频频迸发。 拓出新视野 “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全社会对非遗的认识不断深化,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意愿更加强烈,这为非遗保护传承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们急需输入新知识、拓出新视野,破除‘本领恐慌’。”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宗成灵一收到培训班通知,就马上把手头事务协调开,报名赶过来。 主办方精心设计了培训内容,既有理论研读、政策解读,也有案例分析、实务拆解,形式涵盖课堂教学、分组讨论、现场观摩等。 针对非遗保护工作管理平台建设、非遗记录以及非遗馆建设等工作,培训班组织了专题讲解。“非遗保护传承越受关注,摸清家底的基础性工作就越重要。培训对掌握非遗资源普查方法等很有帮助。”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认为。 今年是我国加入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20周年。培训班对《公约》的解读带给学员诸多启发。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姜婷婷认为:“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北京国际非遗周等活动还应发挥更大作用,及时将中国非遗保护经验传递出来,更加生动地展示《公约》缔约国交流互鉴履约实践的成果。”不少学员还谈道,应从《公约》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持续扩大社区、群体、个人对非遗相关活动的参与度。 解决共有难题 “培训班搭建了各地碰撞交流的平台,以面对面的沟通提高了协作效率,有利于推动解决具有共性的难题和瓶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志颖认为。 “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是《“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近年来,各地非遗馆建设如火如荼。不过,各地对非遗馆的定位、展陈特色、运行保障等还有不少困惑。“在课堂上了解非遗馆的工作要求后,又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现场学习,直观感受国家级场馆对非遗的诠释,让我们获得了审视本地非遗馆的新视角。”不少学员感叹,非遗的活态传承竟可以有如此多的场景和创意。还有的学员开始对接不同地域的非遗馆,借鉴好的运营模式,推动非遗项目在地保护传承发展。 以数字化手段为非遗保护插上翅膀,正成为各地的行动自觉。“我们正探索建立专业级数据库,对非遗语料进行科学地整理保存,并将数字化贯穿于非遗资源收集、储存、管理、服务的全链条,最终达成非遗数据的社会共享,让非遗以更年轻的方式与大众互动起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郭艺认为,这回应的是年轻人希望了解非遗及其背后价值理念的可喜变化,会激发更多人热爱和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非遗的热度飙升,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地方的非遗保护专业人才数量并未同步增加。“在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的过程中,人才队伍的系统化建设是重中之重。”郭艺所言道出了学员们的心声。 “创新体制机制,给予专业人才相应编制和职称待遇,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学科体系建设。”培训期间,在为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提出工作建议时,许多学员坦言,正因热爱非遗事业,才要敢于说问题,更要研究出对策。 落到实践中去 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培训班为非遗保护开出了许多“良方”。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明确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这两年,各地付诸实践,以推动非遗进景区、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方式促融合。 “非遗传承的活态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要让游客切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与旅游融合,本质上是最有生命力的当地文化的展现,是让每一项嵌入其中的非遗潜移默化地浸润游客心田、充实游客精神。”此次培训期间,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葛磊通过大唐不夜城、自贡灯会、唐山宴等大量案例分享了旅游的底层逻辑,进而探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形态。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之一。未来,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还需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更多连接点,让非遗‘活’在日常里。”在聆听专题教学时,许多学员记下了这句话,实时分享给同事,并表示要将所学知识和经验带回去、应用于实践中。 “这次培训让我得以系统把握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掌握推动非遗保护重点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些刚接触非遗保护工作的学员表示,要尽快消化所学所得,争取迅速成长起来。多年深耕非遗保护工作的学员则表示,培训班巩固提升了从业者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凝聚了更广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