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抱朴守拙的思想比老子庄子更加深刻带有更强烈的悲哀色彩

庄子,名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贫穷和挣扎,他曾做过地方上的小吏,一生都在艰难中度过,有时连米都没法下锅。他有一次向监河侯借粮,但遭到了拒绝。庄子以此开玩笑说,如果他能请示龙王,让他们挖一条河,那鱼就不会变干了。这样的故事反映出庄子的幽默和对现实的无奈态度。

《庄子》是庄周及其同僚们所著作的结集,我们了解他的思想和事迹主要依据这本书。这部作品中的许多观点虽然看似荒谬、离奇,却又不带偏见,不受边界限制。它如同广阔无垠的大海,或深不可测的深渊,使人感到言辞虽尽但余味无穷。

与老子的时代相比,庄子的时代更为混乱。在老子时期刚开始争斗,在庄子时代,这些冲突更加激烈且残酷。从最初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减少到十几个,其中只有七个强大国家不断交战,大规模战争导致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死亡。而一些统治者视民众如草芥,他们像割草一样残杀人民,如同倒悬于梁上般艰难的人生,没有真理,也没有是非标准。

学者之间的争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庄子形容这些争论像是大风一起发声或鸣叫的小鸟,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无法解决问题。他用一个比喻说明这一点:有人怕小偷,就把箱子锁好并捆紧,但大盗会一把抓走整个家具,并担心你锁得不严、捆得不紧。例如齐国君主原本遵循圣人的法则治理国家,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但田成子却杀掉君主,并窃取其制度及智慧,这样的行为被认为符合仁义,而谁能阻止他的后代长久统治呢?

根据《道德经》,提倡仁义旨在消除仇恨,但田成子的行为却将仁义一起偷走了。那些拥有权势的人就会有人吹捧他们的行为符合仁义,而对于圣人们智慧以及贤者的才能,它们成为祸乱根源。

庄子的思想表明圣人的智慧和贤者的才能正是社会纷乱之源。他认为圣人们通过教导文明礼节,如养马一样驯服人类,使古代的人类与野兽共处,从吃饭打闹到拍肚皮游荡,无知分辨君子小人。当大家竞相发展智慧互相斗争,便造成了今日局面,这一切都是由圣人的错误引起的。如果封住思想家的嘴巴,让人们保留自己的智慧,那么人民就可以恢复本性,不再陷入争夺与战争中。

总之,与老子的追求“小国寡民”不同,庄子甚至怀念原始社会的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时期。他对文明成果进行了更为激烈的批判,比喻一个种菜老翁宁愿挖隧道抱罐取水也不使用桔槔,因为桔槔代表机械化思维,用机械取水便想到用心机斗争其他人。这反映出了他对机械化进步持批评态度,对于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感到忧虑。在他看来,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引发新的冲突和竞争,最终导致社会进一步分裂而非团结。一句话,他更加悲哀地认识到了人类文明背后的悲剧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