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复探寻古代智慧的海洋中为什么说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之旅在无为与为而不为的深邃境界里呈现出更加沉郁的情

庄周,字子房,是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人)的哲学家,他生活在战国中期,大约公元前4世纪末至3世纪初。他的经历充满了艰辛,他曾任职于地方官吏,仅仅是个乡级行政长官的位置。在他的一生中,贫穷和困顿是常态,有一次,他甚至不得不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应他说等收完租后会给他很多,但庄子反驳说,那条路上的车辙沟里有一条鱼,如果让它喝一瓢水,它就要进干鱼店了。他接着说:“我要去问问龙王,让他们挖一个大河。”那只鱼回答说:“你等你的河填满,我早就变成干货了。”

《庄子》这部著作,是由庄周及其同代人的作品汇编而成,我们所了解的关于他的事迹和思想主要来自这本书。这部作品中的许多论述似乎荒谬、离奇,没有明确倾向,不拘泥于具体界限。其中的道理,如广阔无垠的海洋、深不可测的深渊,都具有浓厚而难以捉摸的情感,让人感觉,即便言辞充实,也无法尽其意境。

相比老子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更为动荡不安。老子刚开始提出的争斗,在庄子的时代变得更加激烈且残酷。当时还剩下十几个诸侯国,而强大的只有七个,他们不断交锋,一些重大战役往往导致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死亡。一些统治者视民如草芥,以割草之势屠杀人民。而庄子形容这个世界像是一个巨大的靶场,只有侥幸能活下来;人民过着像悬挂梁上般艰苦的日子,没有真理,也没有是非。

学者间争论也越发激烈,庄子认为这些争论,就像是风起云涌,一切声音齐鸣,又如即将破壳的小鸟啼叫,无疑意义又无济于事。他用比喻来表达,当有人担心小偷,就锁好箱笼,再加绳索。但大盗则可以连箱笼一起搬走,还担心你锁得不严、绑得不紧,比如齐国君主原是姜姓的人物,他们遵循圣人的法制,把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但田氏篡权杀掉君主,并夺取整个国家及圣人的法令制度,这份智慧不过是一份丰厚礼物给田氏家族,使他们世代统治谁敢抗拒?

对于提倡仁义的人们,为的是消除仇恨,却连仁义一起被偷走。谁有权力与势力,就是有人吹捧他的行为符合仁义。在这一点上,圣人们贤者的智慧与才能,被认为是天下祸乱之源。

根据《道德经》,圣人治理国家,就像人们驯服马匹。在古时候,上古人类与禽兽混杂,一边吃饭一边玩耍,只到饱食拍肚皮四处游荡,从未知晓什么叫做君子小人?后来随着文明发展,便出现了仁义礼制,以及分出高低贵贱之别,每个人都想超越众多,最终发展出了各种智慧互相竞争引发冲突,这种局面正是由于圣人的错误造成的。

因此,《道德经》认为只要圣人才不会死,大盗就会停止封住思想家的嘴巴才能够保全自己的智慧,只有这样人民才能恢复本性,不再发生争斗战争。而老子的愿望只是希望大家回到小国寡民状态,而庄子的愿望则更远,更希望人类能回归到和禽兽共处时期。不仅如此,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的批判对文明成果更加直接且猛烈,他用一个种菜的人例证来说:宁愿挖隧道抱罐头去井底取水也不使用轻便省力的桔槔,因为桔槔代表机械化思考,用机械取水自然会想到用心机或手段来对付其他人。这反映出他对机械化生产工具以及文明带来的变化持批评态度,对此感到恐惧和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