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为之中寻觅不为反复探究何以比老子庄子更显悲哀

庄周,宋国蒙地人(今河南商丘人),生活于战国中期,约当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曾经尝试过地方上的小吏职位,但他的社会地位大约只能与现代的乡长相比。整个人生都在贫穷潦倒之中,他常常连米都下不了锅。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应说等收完租款后再借给他很多。但庄子却回答说,在路上车辙沟里有条鱼,他要先去给它一瓢水。他还说:“你等着吧,我要去请示龙王,让他给我挖一个河。”那条鱼听了就笑道:“你等你的河挖好了,我就进了干鱼店了。”正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和思考方式,使得庄子的形象显得独特。

《庄子》这部著作,是由庄周及其同代人的作品汇集而成,我们所了解的关于他的事迹和思想,也主要依据此书来理解。在这本书中,有许多看似荒谬、不近情理的话语,没有倾向性,没有边际界限。这类道理,就像广阔无垠的海洋,或是深不可测的深渊,让人感觉虽然言辞充实,却又带有一丝永远无法触及的味道。

相较于老子,庄子生活在更为动荡不安的时代。老子的时代刚开始走向争斗,而到了庄子的时代,这些争斗变得更加激烈,更残酷。从百余个诸侯国逐渐减少至十几个,再到仅剩下的七个强大的国家,他们不断交战,一些大规模战争往往造成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死亡。而一些统治者竟将人民视作草木败叶,以割草般的手段残害他们的人命。面对这样的世界,庄子形容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靶场,只有侥幸能活下来;人们过着像是悬挂在梁头上的难以忍受日子,没有真理,也没有是非标准。

即便学者们之间也存在越发激烈的争论,庄子认为这些争论,如同风起云涌般一起响起,每个人都发声;又像快要孵化的小鸟鸣叫,不但没有意义,就是毫无用处。他以此比喻某些小偷会锁好箱柜,即使再加绳索也不足为惧,但真正的大盗则可能连整个屋宅一起搬走,还担心别人锁得不严捆得不紧,比如齐国原来的君主姜姓,他们遵循圣人的法令制度,将齐国治理得井然有序。但突然间田氏篡夺了权力,并且拿走了圣人的法令制度。圣人的智慧不过是一份丰厚礼物,为他们提供支持。而他们后代世代统治着齐国,又谁能阻止?甚至有人推崇仁义,便有人吹捧他符合仁义。不知疲倦地竞相发展智慧互相斗争,这一切都是由于圣人们提倡仁义礼制引起的问题。

因此,根据《易经》的“天下大亂”预言,如果让所有的人恢复本性,那么文明就会消失,再次回到混沌之初。当时的人民与禽兽共处,无需区分君子小人,因为大家只知道吃喝玩乐,对于尊卑贵贱毫无概念。那时并未出现“高山流水”的美景或“古来英雄”豪迈的情怀,只是在寻找食物和休息。

总结来说,《老 子》提倡的是小国寡民,而《庄 子》则希望回归原始状态,即人类与动物并存、平等共处。如果能够封住那些才华横溢者的嘴巴,使普通百姓保留自己的智慧,那么人民才能重新恢复淳朴自然的心灵,从而避免彼此纷争和战争,最终实现社会稳定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