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孕育了独特的节日,源自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或伟大人物。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鬼节尤为别致,融合了神话与民间故事。广义上讲,鬼节包括四大传统节日:上巳、中元和寒衣清明,以及盂兰盆。这些祭祀活动深植于农耕文化,并联系到孝道和迷信鬼神观念。
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其来源于佛教或道教。在佛教中,“鬼节”又称“盂兰盆”,供奉可以解救先亡倒悬之苦,即地狱受苦的鬼魂。而道教的地官赦罪相关,其主要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检查人们道德品质,以赐福或降罪。
这些活动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以及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相契合,使得鬼节成为重要节日而流传下来。在过去的一天内,为了超度亡魂,人们举行法事,请僧人或道士诵经作法,这体现了敬天法祖、报答亲恩的心理状态,并寄托生者安康、逝者安息的心愿。
放水灯(北方称为放河灯)是较为流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它源自印度,因佛教传播至东南亚及东亚地区。现在,“放水灯”既有旧有的普度孤魂野鬼意味,也成为了娱乐性活动。
现代社会虽然对鬼魂观念不如古人那么强烈,但鬼节依然作为一种传统记忆被保存下来。这既是对中华民族家族观念等文化遗产保存,也是宗教情怀的一种体现。宗教与民俗之间高度融合,使得一些传统节日同时包含宗教元素。此外,由于儒释道三家不分家,因此许多民间与宗教界限模糊,不同层面的仪式往往相互吸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