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耕读传家潮汕智慧闪耀谁更聪明

在客家乡村的清风月夜,孩子们常会吟诵一首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首童谣流传于客家地区,不仅寄托着长辈对子弟读书有成的期望,更形象地体现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以往的客家人生活在一个以耕作和学习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文明中,他们认识到,只有勤于耕稼与努力学习才能生存发展。石城县高田镇岩岭上柏熊氏古村保留着明代遗迹,上刻“耕读处”三字,与对联“力耕可以无饥,开篇自然有益”,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观。

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有一块清乾隆年间的“锄经种字”石匾,这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见证。在这里,小盆地与聚族而居形成稳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使得每个家庭都能独立自给自足。

宗族兴旺之本,在于教育和人才培养。许多宗族将此列入家法族规,使其成为“文本化”和“永久化”。如兴国刘氏族规强调:“每见世家大族箕裘克绍,簪缨不替,端自读书始。”要求子弟,无论贫富,都应督之肄业、赋性钝者亦须教之识字。

为了鼓励子弟学问,一些家族划出土地作为专门用于资助和奖励子弟读书,如宁都李氏宗族考上秀才即获12担谷,以资奖励;赣县温氏宗祠提供路费并资助考试等。一些宗族还设立了奖掖读书的各种经济组织,如黄氏成立了以祠堂为单位的宾兴会筹集经费,“众”这个经济组织形式,则用以做公益事业、年节祭祖扫墓、资助子女教育等。

对于个人来说,以前惟有力耕力食与深造取士,是两条正道。无论钱多钱少,要让子女受教育,有钱则送学,无钱则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去学校。这使得整个广大的客家地区重视教育,对那些能阅读的人给予家庭乃至社会上的尊重。

石旗杆是功名的一种象征,在科举盛行时,当一位家族成员金榜题名或获得其他高品位官职时,便会请工匠制作石旗杆,上刻姓名及功名,并装饰吉祥物图案。这不仅彰显家族荣耀,也展示了当时该地区人才辈出的情况。因此,从石旗杆看来,那里的地方人才丰富,人杰地灵。(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