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道教经历了深刻的发展与变迁。在那个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的时代,许多道士和广大民众向往过上太平安定生活。明智的道教学者们通过个人修道和撰述著作来表达这一愿望。醉仙谭峭及其著作《化书》,是这个时期的一名代表人物和作品。
谭峭,字景升,是泉州(今福建)人,其父谭洙曾任唐国子司业,以乐善好施著称于地方。谭峐自幼聪明好学,对经史子集等有着广泛的涉猎,小小年纪便博得“神童”雅号,在邻里乡党间传颂。
后来,谭峐对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茅君列仙内传》等道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能过目成诵。他对这些书籍精通,对其内容有着深刻理解。当他决定离开家乡游历终南山、华山、王屋山等地之后,他决心不再回家。这一决定引起了父亲的担忧,但当他了解到儿子的坚定立场后,也只能放手。
在嵩山修炼期间,谭峐专注于炼丹术以及辟谷养生法。他经过十余年的勤勉修炼,最终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不食人间烟火,只靠采晨露仙药餐松饵维持生计,这使得嵩山师尊对他印象极为满意。
在嵩山外界知晓他的故事后,他因常常以酒为乐,有时醉醺醺地行走,如腾云驾雾般无所不能,因此被人们称为“醉仙”。尽管他穿戴奇特,有时候会长时间躺卧在风雪中,但他的气息依旧悠然自得,让人难以捉摸。
尽管如此,当他的父亲派遣家童带着衣物和钱帛寻访之际,他仍保持着慷慨给予贫寒之人的习惯。在一次偶遇中,一位路人问及此事,他意味深长地回答:“你能看到盗贼偷窃你的东西,让你受牵累;没有衣物,没有食物,这本身就没有忧愁。”有人说他疯狂,而他则用诗句回应:“线作长江扇 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随后的岁月里,谭峐离开嵩山南下衡山,在那片深邃的大自然中进行更深层次的修炼。在三年的时间里,他成功炼制出了金丹。一服金丹,即可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且能够隐形潜伏。这一次的大成,使得他的传奇更加显赫。此后的青春岁月,他选择前往四川青城山,那里的幽静与寂静成了他的新居所在地,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永恒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