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释]
①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毕即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②橐龠:古代冶炼时助燃器具,比喻风箱。
③屈: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生更多。
⑤多闻数穷: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繁苛,使人困惑,不如保持虚静。
⑥守中:内心的虚静,守住这个状态。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因此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不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但这会使得事物失去真实性和存在价值。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将百姓比作刍狗。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天地无私,让万物自由发展,所以它们自生自死,没有谁虐杀它们,也没有谁爱护它们。这就像结芻草做成供祭祀用的狗,在祭祀后又弃置,它们既被喜爱又被践踏,都毫不在意。圣人对待民众也是这样,只不过没有害他们,那么民众就能保持自己的本性,即便是死亡和丧失,也由他们自己决定。我什么都不干,这样也算是大仁了。
天地之间,就像是那样的风箱吗?空洞但不会崩溃,一动就会产生更多气体。不知者以为这是机巧达到了极点,但其实只是因为它空洞且不会崩溃,所以一动就会产生更多气体。这就是天地如何生杀万物、雕刻众形的秘密。
多说的话会让你迷失方向,不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虚静。在看到事情发生并不断发展时,我们应该明白这是内心虚静的一种回应,因此我们应该告诫自己不要过度思考,而是要守住那个不受侵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