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带拼音全文探秘解读第五十章的智慧之谜

老子道德经带拼音全文深度解读:第五十章生与死的智慧探究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③;死之徒④,亦十有三;人之生动于死地⑤,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命之厚重⑥。盖闻善养护生命者,在陆行不遭遇兕虎⑧,在军中不受甲兵伤害。兕无所投其角刺穿,我虎无所措其爪击,只是兵刃无处可容锋芒。此乃何故?因其身心未曾踏入死亡领域的阴霾。

据说善于保养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猛犀牛和强悍猛虎。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武器伤害。犀牛无法将角刺向他,猛虎无法伸爪攻击,而武器也找不到他的弱点。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未进入过死亡的边界。

注释:

出生入死:指出世而生的同时,也在向着归于尘土的命运前进。

生之徒:即长寿的人。

十有三:十分之一。

死之徒:指短命早逝的人。

人之生动于死地:形容人们本可以延长寿命,却意外地走向了死亡。

生命之厚重:由于追求生活太过激烈,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过多滋养,因此导致营养过剩,从而加速了衰败过程。

摄生者:指那些懂得保养自己生命的人。

延伸阅读1:

王弼《道德经注》解释为:“出世为生的同时,又将要归于尘土。”“摄生的艺术”使得人们既不会在陆路上遭遇凶兽,也不会在战场上被杀伤,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致命弱点。而“不以欲累自身”,就自然避免了危险,这正是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需要和欲望,使得身处安全区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然而,即便如此,他们最终还是会掉进一个更深层次的绝境,那就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空间(无生物的地带),这正是由於過度追求和渴望引起的一种自我毁灭。而且,就像蚖蟺用渊深的地方作为浅水,用山下作为高峰来筑巢一样,我们常常错误地把看似安全的地方当作理想居住环境,但实际上那只是一个假象。这说明,即使我们能避免许多危险,但如果我们的行为还充满了贪婪和欲望,最终还是会跌落到不能回头的地步。

延伸阅读2:

苏辙《老子解》的观点认为,“出则为生、入则为死”的状态,是一种超越了诸般束缚的心灵状态。“摄物取精以自滋養者”,即那些通过修炼达到内心宁静,与外界相隔离,以此保持精神纯净的人们。“声色臭味以自戕賊者”,则是那些沉迷于感官享乐,而忽视内心平静者的悲剧。这两类人各占一分四分之一的比例,所以说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是否要继续追逐物质世界中的快乐与权力,并因此失去内心的平静,以及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是否能够保持冷静与克制?

最后,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应该学会放下执念、忘却烦恼,只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教导,并达到那个最高级别的心灵状态——完全自由、完全清醒而又完全安宁。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找更多东西,而不是停下来反思当前正在做什么,而且我们总是在希望未来变得更好,而不是接受现在已有的情况。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些,并学会适应变化,那么或许就能避免掉一些潜藏在生活中的陷阱,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