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根本信仰,以大道为宗旨,在其教义中常有“道生万物”或“万物由道而生”的论述。有一位信士曾向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道为什么要生万物?这看似愚蠢的问题,似乎在我们的教育和日常认知中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即认为这种现象是自然而然且无所争议的。
《道德经》中提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大 道是一种状态,从一种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交融生成和气,再由此衍生物质世界。既然这是自然演化,就不需要去追问为什么。这与我们现在理解宇宙从一个奇点大爆炸产生结果相似,那么这个点为什么会爆炸呢?
这样的反问似乎可以为“道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一个起点,认为一切都是自然演化,从先天的大 道到我们现在五光十色的世界,是一种比喻,把生成、变化的过程比作是“生的”。然而,这样的表达包含了两个重要概念: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才是大 道;其次,大 道如何使得万物产生。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很困难。大祖传世五千言,其中心意图其实只有两个字,即“道”和“德”。在大祖的话语中,德是大 道外在表现形式,大 道本体,所以在道教中称之为本与迹之间的关系。而我们今天对一个人是否有仁义礼智信行为符合时代核心价值观,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一个有 德的人。大 道必须通过 德来彰显,而修行也必须从 德入手。这就是建立于 “ 大 道是什么”的基础上的理论。
《道德经》说,大 Doctrine事物恍恍惚惚,如同存在又如同不存在。在发现这个事后,大祖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所以叫做强名曰 大 Doctrine。意思是不仅不是一种实体,而且明明存在却又无法捉摸;不具备实体,却又能体悟到各种形态中的某种存在。大祖给出的答案非常清晰:
一、大Doctrine虽然称为 “ 存 在”,但并非实体,因此只能参悟,不可占有;
二、大Doctrine与所有事物不同,是一种抽象化形态,因此称之为 “ 无”,但这种 “ 无”并非单独存在,而依赖于所有事有的存在。
因此,有的是真的有,是具体的事实性存在;没有则是悟到的层面上的存在,没有实际性质(毕竟,实际本身就是一种 “ 有”。
这样就能明白,“有从无而来”,即一切都来自虚无。但如果这样讲,又会接着询问,无原本为空白,为何能够凭空诞生出真实?这正如上文提到的问题,与其一样,都陷入预设的心理误区。不应忽视,无既含蓄着对有的依存,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它们都是生命力的一部分,不以死灭结束,而以新的生命开始。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男女结合生产孩子,一颗种子长成植物,一人站在阳光下投下影子,这些都是从一个 “ 有” 生出了另一个不同的 “ 有”。这些内在、不可见、不可听见、不可触摸,但却能够感受到变化和生成的关系,便是在讨论的大 Doctrine,也就是生成变化代表词。一切变换便是一直进行演化,使得更多不同的事务出现。这一点即使没有直接看到,还能感觉到,其实在进行这一切变换便是一直参与生成新的事务。所以,并不是有一种名叫 ” Doctrine”的东西创造了全宇宙,而是在整个宇宙一直进行演变发育,使得更多样的事情发生。这一次转换本身,以及所有这些持续不断地发生改变,便被人们把它作为"Doctrine"去理解。
同时,不承认’Doctrine'的超验意义,只纯粹客观地谈论唯材只器,则失去了客观世界与主观认识结合点,这等于是否认人类作为认识世界主体能力。如此,则修行悟 "Doctrine" 的意义也不复存矣。
最基本修行目的,就是让人们正确地意识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以此使短暂的人类生活变得充满价值。此乃提出 "Doctrine 生 万 物" 这命题意义所在。(原作者: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