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论及道教思想的时候,大多是以“无为”“清静”作为修行的主旨。再深入追问,则回答曰,“无为”意指万事万物都顺其自然发展,不要强行去作为,由此就不会受到的染着,这也正是道教强调“清静”的意义。
但在许多现代思维的影响下,人们难免会对古人的言辞产生一些误读。如经常有人问到,道教既然讲无为,提倡清静修身,这样的人生观是不是过于消极了呢?在不努力奋斗就会被淘汰的竞争社会中,追求无为的思想,难道不是与现实背离了吗?
其实,细读道祖五千真言你会发现,凡是提到“无为”处,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道德经》的第2章提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3章“为无为,则无不治”,37章“道常无為而無不為”,48章“無為而無不為”,57章“我無為而民自化”,以及63章的“為無為”。 道祖在告诫人们应该以“無為”作主旨,同时伴随着的是,“為、教、化”等关键字眼。即曰,无非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教化,使民众能够通过信仰清静,无 为 的 道 教 主 张 而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臻 达 和 谐、有序、安乐 的 社 会 图 景。
因此,便可以知道 道 教 中 的 思 想 主 旨 虽 然 是 以 个 人 修 身 作 基 础 和 基 调,最 终 则 要 通 过 信 奉 者 自 我 而 达 成 提 升 全 民 道 德 水 级 的 社 会 目 标。此 处 之 “ 无 为 ” 可 视 为 人 间 大 “ 有 为”。
颇 为玄妙的是,有与 无 的 相互生成 与 转化,加 恰 构 成 了 道 教 以 阴 阳 思想 作 立 教 根 本 的 典型 特征。
相比有与 无 的 玄 学 性质,对大众来说更具备现实意义的是,即使出世和入世这两种看似相悖的人生价值选择。正如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问题,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认为隐世逍遥才是修行理想?”又或者,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些其他可能更重要的问题,比如如何将修行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如何既保持个人的内心平静,又能积极地参与社会和工作?
知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曾作《漫谈道教特征》一文,其中他谈及了这一双重性。他把道教的修行理想分为了现实和理想两个层面。在世俗层面上讲,是希望建立起一个公平、有序世界;而在理想层面上,则是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一种超越红尘烦恼的大智慧。
想要实现这一理想,便以上善之法来教育人们,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内心深处做出改变。而这,就是真正的大智慧——那就是用自己的内心力量去引导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事情所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隐退,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对这个世界负责,而是在尽力找到一种平衡点——既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健康,又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给这个世界。
对于那些还未理解或是不愿接受这种哲学的人们来说,他们或许需要更多时间来思考这些概念,也许他们需要亲身体验一下才能真正理解其中奥秘。但对于那些已经开始尝试了解并践习这种哲学的人们来说,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在不断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将逐渐明白什么叫悟在天成,也将明白怎样才能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修炼愿望。这一切都是关于如何通过自我提升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灵状态,以及如何利用这样的状态来改善我们的行为,并最终带动周围环境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