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中,以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的《道藏》浩繁,初学者难以入手。非教内人士,只想对道教思想有兴趣了解时,笔者推荐先读道祖五千真文《道德经》。作为首要圣典,《道德经》的价值在传统哲学流派及中华文化中无可置疑。
然而,由于老子生活年代久远,与现代理解内容存在差异,不少人在读《道德经》时感到难以理解。尽管知道其重要性,但究竟它讲述了什么,却又难以简洁明了地概括出核心思想,从而使得“玄”变得更加深奥。
这主要是由于古今言语思维不同,以及“道”本身介于可说与不可说的状态。这就容易使人陷入对“道”的迷思中,从而错失整篇文章的一体性。
其实,《 道德经》所讲述的核心并不需要回答,而是围绕着“道”与“德”两个概念展开:首先,“道”,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即便老子也无法解释清楚“道”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应该追问的是,“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无限、广泛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在有限的人生时间里,“道”的存在几乎可以看做是不生不死的。但是什么样的事物可以比天地还要长久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未知或者不可知,因为超越了所有人的极限认知,所以此事物便近乎无极限、无生死。
根据老子的另一部经典《文始真经》(即《关尹子》)提到的概念——“天天地地者”,苍天与大地不能自己成为天、地,而需要有一个使其为天、命名其为天的地事物存在。这就是人类自己的命名和认识,这让原本没有意识和情感的事物变成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而在人类出现之前或社会文明尚未诞生的时候,自然界早已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着,这背后的规律性,即是被强加上名称的“ 道”。
这个主宰万物的生死转化,我们只能作拟人化解,因为万物的成长消亡本来就是自然发生的事情,而这份自然正是" 道 "之效法根本,也就是万物的自然与本然。因此,虽然我们无法准确描述" 道 "究极状态,但通过感官接触到的多种形式(宗教中的" 有 "和" 色 "),我们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借此评判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某种标准或原则,即所谓"' 德 '".
太阳光照射石头,使石头变热,我们通过外观变化推断出太阳光能加热,是通过事实外观表现去悟到内在规律性的过程。这里面蕴含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包括人类文明在内一切万有的规律和表现,是修行的一个方向。不仅仅要研究字词用法,更是在意图上升华自身看待他人他事方式,将自己融入宇宙间一切,都应齐一心灵,让小我得到超越,达到大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