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祖洋洋洒洒五千言在自然的怀抱中寻觅好听文雅的名字

道教经典中,以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的《道藏》浩繁,初学者难以入手。非教内人士,只想对道教思想有个兴趣了解时,我会推荐阅读道祖五千真文《道德经》。作为首要圣典,《道德经》在教内、传统哲学流派及中华文化中地位至高无上。

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赋予“道”形而上的思辨意味,开创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学、修、悟的先河。然而,由于老子的生活年代久远,与现代人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不少人在读《 道德经》时感到难以理解。

尽管知道这是一部重要经典,但问《 道德经》究竟在讲什么,却又很难简洁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从而使得“玄”变得更为复杂。这是由于古今言语思维差异,以及因为“道”本身就是介于可说与不可说的状态造成的迷思。

其实,《 道德经》的中心点落在“ 道”与“ 德”的两个字上:“ 道”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我们要探讨的是,“ 道”的一种状态。在老子的讲述中,“ Dao ”是先天地而生的,它存在于天地生成之前,并且广泛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无生无死的事物。而且,因为长于所有人的认知,所以此事物几乎可以看做是无极限和生死皆非。

根据注解老子的另一部经典《文始真经》(即《关尹子》),提到一个概念—— “天天地地者”,指苍天与大地不可能自己成为天、地,而需要有一个使其成为天、命名其为天的地事物存在,这个命名者便是人类自己。在人类出现之前或者社会文明没有诞生的前提下,天已经存在并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着。万物得以运行背后的规律性,即是我们强命为名的 “Dao”。

这个 “Dao” 主宰着万物的生死和转化,其方式只能作拟人化解释,因为万物的生长和消亡本来就是自然发生的事情。而这份自然,就是 “Dao”的效法根本,即是在万物中的自然与本然。因此,我们追求的是保持自己的规律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我们的生命活力。

最后,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到的多种感官途径可以接触到的世界(宗教称之为有色世界),借助这些,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这就引出了第二个要素—— “De”。

"De" 是 "Dao" 的表现形式,是我们用来衡量某人的工具。当某个人言行合一时,他们被认为具有 "De";当他们言行不一时,他们被认为缺乏 "De"。外在的事实表现(De)反映了内在的一致性(Da)。

总结来说,《 道德 经》的核心是在阐述包括人类文明在内一切事物普遍规律及其表现,同时也让人们通过对这些主旨的大意理解,提升自身看待他人与他事的情境。不过真正变化的是“我”,不是“ 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