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探秘:正月初六送穷鬼,揭秘道教文化深度_天然道观
人生感悟:逆境磨砺,方见真金。每日禅语:寒风凛冽,更要紧握温暖。春节传统解析:正月初六迎接穷鬼,为何?深入天然道观探究这段神奇的道教文化,让我们一起揭开它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为“马日”,自秦汉以来,这一天被视作是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的一部分。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送穷办法,但寓意基本相同,都在于送走穷鬼。
在农历新年习俗歌中提到,“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这是大年 初六求顺扔穷鬼的象征。这一天还表示了古代农民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广州汉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习俗歌:“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其中提到了“大年 初六求顺扔穷鬼”,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风俗的重要性。而在《岁时广记》中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 穷子’”。
据说,在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里描述过一个叫做高阳氏子的故事,他喜欢穿破烂衣服吃糜粥,因此人们称他为“ 穷子”。后来他死于正月晦日,被人们祭祀并称之为“ 送 究”。
从那以后,“ 究”就成为了人人害怕的存在,而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类形象,而是在人们心中的超自然存在。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贫困与死亡的一种恐惧以及对未知力量的一种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统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说的“送 憑”的形式。在宋朝之后,这种风俗依然流行,并且在清朝成为了一种普遍接受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