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道观中你是否曾经见证过好听的道士道号描绘出神仙般的道教美术

道教,作为一门本土宗教,其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根基之中。它以古代原始信仰、巫觋、方术、卜筮为基础,并融合了儒家和佛家的元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道教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历代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老子想尔注》中的“道至尊”与《道德经》中的“朴”、“隐无名”,揭示了“道”的无形无象特性,因此早期的道教并不强调形像崇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神仙崇拜开始兴起,同时佛教造像礼仪对道教产生影响,使得道教美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学者陈国符在其著作中指出,宋代已经出现了形像,而梁时还未普遍流行。此外,《隋书·经籍志》记载北魏太武帝时,便有刻天尊及诸仙之像供奉。这些资料显示,在南北朝之后,“存真者系想圣容”成为一种常见做法,即通过丹青金碧描绘神仙的容貌,以此进行虔诚礼拜,以求修身养性、成仙得道。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中的形象化体现,是修行目标和最终归宿,因此对于神仙造构极为重视。随着时代演进和传播需求,不断吸收新元素,最终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最高尊神三清包括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等,其中太上老君即为黄帝。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还有众多中国古典故事中的神话人物,如西王母、大禹等,被纳入到天庭秩序之外,或作为散仙。而且,还不断地吸收地方民间创造出的神仙,以及崇敬的人物如妈祖关羽等,将他们融入到系统中。这一切都使得每位神仙都拥有独特的人格化面孔,而这也是被用来表现于各种形式上的艺术作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与佛教学说的冲突,加强宣传的手段成了必要之举,这促进了艺术表达手段的创新,如王浮所著《老子化胡经》,试图提高地位并利用艺术来使人归信,从而对后来的美术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这一期间出现了老君像和尊人图等作品。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一套完整规范逐渐形成,对不同级别的地位高低各自有不同的制作要求与规定。这是区别于一般美术的地方之一。在制作过程中,每一步操作都需要严格遵守规矩,比如木雕制品要选材吉日良辰,上香烧纸诵经礼拜才可开始雕刻;装脏仪式则是让木质带有灵气;开光点眼也需选择吉日良辰伴随诵经礼仪;只有经过这些步骤才能显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力。一旦不按规矩办事,就可能会遭受鬼精惩罚,所以非常慎重对待这种活动。

从那以后,这些反映与体现 道教 神圣信仰 的壁画、造像是分支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即我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 教 美 艺。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学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