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道教与医学的结合得到了显著发展,这一时期的道教医家不仅精通道术,也擅长医学,他们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命门理论、心肾相交理论的成熟,以及奇经八脉理论成为养生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李时珍在编撰《本草纲目》时,就参考了大量道教医学著作,其卷一《序例·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中所征引书籍共计440家,其中含有40多种关于道家的文献。顾景星评论说:“其(指李时珍)以神仙自命,岂偶然哉!”这说明了明代医者对于道教医学知识的重视和吸收。
兰茂是另一位融合道教内丹养生术和医药技艺的人物,他编辑的地方性本草学著作《滇南本草》,展示了他对植物分类、药物效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他不仅精于治疗病症,而且在文学、戏曲、绘画等领域也有所造诣。
孙一奎则是明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受到了罗浮道人指点,并将其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医疗实践中。他的作品如《赤水玄珠》三十卷、《医旨绪余》二卷,对传统医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认为习医者要参考“道理”,并通过援助仙方来治疗疾病,这体现出他对于道教内丹术的认同。
周慎斋确立的心肾相交论,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生命活动方式;傅青主女科对后世妇科学临床具有很高价值;祝登元将内丹炼养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是当时一种独特疗法。
总之,明清时代的 道教医家们不仅扩展了传统医学知识,还推动了新观念、新方法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使得中国传统医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