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道德经的全文解释中是否能感受到那份超越仁义枷锁的自然本性探索庄子马蹄中的哲思

探索《庄子·马蹄》:超越仁义,回归自然本性 ——张永祥

在《老子道德经》的全文解释中,我们是否能感受到那份超越仁义枷锁的自然本性?——探索《庄子·马蹄》中的哲思。

《庄子·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 之、驰 之、骤 之、整 之、齐 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儿身上遍是伤痕,死者过半,只能在鞭子的下和车套中苟延残喘。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却常以万物为我而生,无知地对待其他生命,以自我为中心,不曾考虑过它们的喜怒哀乐,更不曾思考其余生物与我们共存一隅所承受境遇多么不堪?

老子的批判“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痛心于当世,并非无端空穴来风。韩愈因感士不遇知音,对天下真知马者寡叹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马祗辱于奴隶人之一手,都骈死于糟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些都是由人类强加给动物们的要求,没有自由自在地奔腾于山野之间,只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被驯服和使用。这正是动物悲哀的一面。而徐悲鸿笔下的自由奔放,让人震撼催人奋进。

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还有人追求理想国,即“至德 之世”,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差别,每个人都生活在安详美好宁静自适状态,如同原始社会一般。这种理想社会,是人们向往却又遥不可及的地方。在这里,一切随顺自然,没有外物强加,也没有精神束缚,即仁义礼乐说的教化。

但是在现实世界,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规则去定义善恶,用法律约束,用知识去指导,而不是像卢梭说的那样,“情感平静和对事物无知”才是阻止人们作恶的真正原因。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我们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