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唐中期著名诗人。饱学多才,工于书画,尤擅长诗歌,他曾拜李泌为师。李泌(722-789),字长源,是一位学术渊博的人,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被誉为“南岳道士”。顾况受其影响学习“服气之法”, “能终日不食”(《唐才子传》卷三)。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只能在朝廷中担任一些小职务。他对现实的不满,在诗作《海鸥咏》中表达了对朝廷的嘲讽和批评,最终被贬官。
贞元十年之后,看透世事的他最终弃官入道,归隐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在茅山,他筑庐安居,以诗书为乐。他潜心修道,与道士们学习“清虚服气,餐芝饵石”,期望有一天能得道成仙。他的生活在这里变得更加简朴,但他却找到了真正的心灵宁静。
他的父亲顾非熊,也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生于796年左右,有一首名叫《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的哀 poem 表达了他失去儿子的悲伤。但庆幸的是,他又得了一子,即唐代诗人的顾非熊。这个孩子虽然早早夭折,但他的魂神却常在父亲身边,每当父亲哭泣时,都会感应到。这让顾况深信轮回转世的事物,并且自誓,如果能够再次做人的话,就要成为一个好儿子。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故事也逐渐被加强成典实,其实是寄托了后人对亲人不能释然的心态。在科场磨难多年的顽抗后,他终于进士及第,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欢喜,因为他很快就同样选择归隐茅山,不再参与政治斗争。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家族中的那份对于大自然、对于生命意义深刻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于个人自由与内心世界探索的一种执着。而他们留下的作品,如同一座座古老而坚固的小塔,它们依旧向我们讲述着那些关于理想、爱情、死亡乃至超脱等永恒的话题,让我们在忙碌而喧嚣的地球上找到片刻宁静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