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后期东魏和西魏书法艺术发展

北朝后期东魏和西魏书法艺术发展 东魏(534-550)存在时间较短,但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高水平的碑刻作品。 东魏书法基本上是北魏书法风格的延续,特别是元魏皇室的洛阳体继续流行,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司马升墓志》(535)、《王僧墓志》(536)、《高湛墓志》(539)、《元鹜墓志》(540)等,只是结体更加宽博,更多秀雅之气。 《王僧墓志》全称《维大魏天平三年岁次丙辰二月壬申朔十三日甲申故龙骤将军谏议大夫赠假节督沧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抢州刺史王僧墓志》。东魏天平三年(536)二月刻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出土于河南。结体平正,气韵和雅。 《崔令姿墓志》全称《大魏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南阳邓县恭伯夫人崔氏之墓志铭》。1965年1月出土于山东济南。结体平正,点画圆劲闲雅,肥瘦适中,奈人寻味。 《范思彦砖志》全称《瀛洲河间郡中水县民范思彦铭》,兴和三年(541)三月刻,河南安阳出土。有行界,内容虽然简单,但书法水平颇高,点画纵横态肆,以刀代笔,如中锋用笔,自然洒落,颇有南朝《瘗鹤铭》的书法风范。 东魏时期的造像题记和墓志也有不少遗存,如《高归彦造像记》(543)、《元湛王妃王令媛墓志》等。 《张僧安造像记》全称《辛乐县张僧安造像》。天平四年(537)闰九月刻石,原石在山东寿光。点画介于隶、楷之间,结体随意,古拙质朴。 《刘捐为亡兄造像记》全称《宁朔将军派州长史刘捐为亡兄直阁造观世音像》。书风与《张僧安造像记》非常相近,而点画更加舒展,结体稍加平正。 以上墓志、造像题记笔法之多变熟练,都为唐代楷书的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笔法的变化多姿,且为唐代楷书所不及。 东魏时期的著名碑刻有《高盛碑》(536)、《敬使君碑》(540)等。 《离盛碑》全称《侍中黄被太师录尚书事文璐公高盛碑》。东魏天平三年(536)五月立,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9)出土于河北磁县。结体方整,点画瘦硬自然。与褚遂良早期书写的《孟法师碑》非常接近,也可见褚遂良早年书法所受北朝碑刻的深刻影响。 东魏碑刻书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去掉北魏前期楷书的敬侧倾斜而归于平正典雅,这是向隋、唐楷书发展的重要一步。虽然在笔法上失去了多变鲜活的优势,却更加蕴藉含蓄,审美价值也进一步提高。 东魏时期还遗存了部分隶书碑刻,但过于刻板,水平不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元延明妃冯氏墓志》(548)等,或纤巧流丽,或方正平实,已经失去了隶书应有的活泼多姿. 《程哲碑》全称《代郡太守程哲碑》,天平元年(534)十一月刻石。摩崖刻,旧在山西长治,后移至太原。 有方界格,方笔折锋,棱角分明,带有颇多北魏早期书风,与《篱高灵庙碑》用笔接近而更加温雅。 西魏武力强盛,文化事业落后,传世的书法遗迹非常少,水平也不高。如隶书《杜R贤等造像记》(546),在楷书和隶书之间竭力寻求平衡,却比较失败。敦煌藏经洞的西魏书法遗存有《大般若涅磐经卷》和《法华经义记》等,虽然书写流畅,但水平一般,也可见当时西魏地区文化事业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