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曰大道无形妙不可言无有为有何处真有呢

无有为有。是庄子先生《齐物论》中南郭子綦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性命题。对于中国道家思想而言,真正的能够认识“无有为有”的道理,才可以扣开入道的大门。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对于“无有为有”这样的至道之理来说,即使是神明伟大的圣王大禹也不能够完全了知。何况我区区一个南郭子綦呢?

当然啦!这是南郭子綦先生在正话反说。他如果认识不了“无有为有”,他就不可能提出“无有为有”。纵观《齐物论》全篇,南郭子綦先生在始终围绕“人籁地籁天籁”,这所谓的“三籁”来进行阐述的同时,其实是借以宣讲“人道地道天道”所谓的“三道”的奥要。但“道”的最高“执持的境界”就是这个“无有为有”。

大道无形。所谓“生儿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先生在《道德经》里有云:“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正因为如此,所以南郭子綦先生虽然深明“无有为有”的奥妙而自言不知,恰恰是明明白白的给一众万民一个悟处啊!

道理往往就是这样,说的越透越是迷雾重重。开一个口子,露出一丝儿光亮,悟者自知,德者自得。

《齐物论》南郭子綦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特未定也。果有言耶?其未尝有言耶?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鷇。这个字读kou,四声。

我们都听说过“大道无形”这句话。无形之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所以叫做“妙不可言”。这也就是为什么南郭子綦先生推说不知“无有为有”的原因所在。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特未定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这个言语啊,它不是吹嘘往来的气息。有的学者把此处的“风”解释为“吹风”。似有不妥。《齐物论》开篇就已明言: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吹嘘之法是道家高士调理身心,出入静定的一种方法。

夫言非吹也。此处的“言”是指对“道”的一种表述。尽管我们的“吹嘘之法”是一种“气息”层次的道法,但好歹还是有规律的,有个方法存在的。但对于“道”的言语却不可能是刻板的,教条的,僵化的。

言者有言。能够对“道”进行讲述的人,他必然是对“道”有所认知的,甚至是真知灼见的。但“其所言特未定也”。但不拘是谁都不可能对“道”下一个明确的不变的“定语”。

大道无形无相。我们不可能给一个无相无形的事物给一个形象固定的描述。这个任谁也做不到,但其实“大道无形”就是对“大道”最好的也是最为精准的表述。就如同“无有为有”即是对“无有”最准确的一种定义。

果有言耶?其未尝有言耶?果真有人对“大道”有过明确的定论言语吗?还是真的就从来没有人能够对“大道”有过明确的定论言语呢?

这是南郭子綦先生从两方面否定对“大道”极端化认识,而提出的“反问”。

什么叫“大道极端化认识”呢?有的人认为这个世间没有所谓大道的存在。如果有,你把它请出来让大家直观地看一下,摸一摸,哪怕是闻一闻也行。但“大道无形”,的确无色无形无味。但“大道”又是的确真实存在的。

还有的人认为“大道”是存在的,但说不清,道不明。心中亦是不明了了。错把“无知”当做“无有”。这也是一种极端。

真正的大道只有得道者心中自知。诸如老子,庄子,他们还是能够尽量用众生听得懂的“言语”将“大道”宣讲出来的。

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夸夸其谈的人认为自己的言语高妙,可是真正大道的“籁音”之妙,到底和那刚出蛋壳的小鸡鸣叫的声音是同是异呢?

请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踊跃发言,各抒胸臆!

下载本文txt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