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力田篇第三探索我说如来到底来没来的社会奥义与孝悌之道

我说如来到底来没来,社会的奥义与孝悌之道

在汉代时期,人们离开古老的传统不远,它们设立了关于孝悌力田的科目。高帝下令,不许商人穿丝绸乘车子,并加重租税以困辱他们;惠帝虽然稍微放宽了对商人的禁令,但仍然不允许他们的子孙做官,这是为了提倡农业为根本而抑制工商业。

到了文帝时代,社会风俗越发奢侈,而公私之间的财政问题日益严重。贾谊上书进言,对此文帝深感动。他亲自耕作籍田,并曾经诏曰:“孝悌乃天下大顺之美德。”并派遣谒者慰劳赏赐。此外,他还指出力田乃民生之本,赐给每户两匹帛作为力田常员,以率导民众。

唐太宗也颁布了一项法规:农民务农的人不得转行做工或商业;那些工商业的人如果放弃原有的职业转而从事力田,则可免除其调配物资。这一措施旨在鼓励和支持农耕生活,同时减少人口流向非农业行业。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末端的人群依然存在,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但古人已经开始限制他们,而后世更是有许多无用之徒,他们没有责任感,无所事事,只顾享乐,不负责任地消耗有限资源。即使如此,上层人物却并不阻止这些行为反而更加推崇他们,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个人不种地,那么人民就会饥饿;一个妇女不织麻,那么人民就会寒冷。如果一个男人种地,全家都能坐着吃饭,要想让百姓不要挨饿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一个妇女织麻,全家都能穿暖和,要想让百姓不要受冻也是办不到的事。饥寒交迫切实关系到人们生存的问题,是养育父母、教育儿女、送终安葬等方面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想要这些百姓能够保持孝悌的情操,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们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不是真的吗?农夫们遭受饥寒之苦,看着游荡的人过得快乐,便羡慕起他们来了,有时候甚至抛弃自己的土地和工具去追随那些游荡的人。这对人民来说是一种危害,又怎能仅仅只是逐末呢?

真正意义上的孝悌,是本性中固有的力量,与力的田相比,本应坚守的是它所应当完成的事情。在失去了本职工作并且失去了自己本性的情况下,我们难道就不能再回到最初的情况吗?其实这是因为我们被现代化带来的流俗所迷惑,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从而导致这一结果。

现在国家不断发布命令,对于勤勉于农桑增置家产,并且表现出良好家庭观念的人,可以通过乡村社举报进行考察,上报至中央政府,在年底进行总结核查奖励或惩罚。如果有闲情逸致或者懒惰无为的人,也可以由社里监督训练,但是如果不听从指导,就要报告县府施加劳役。这一系列政策深刻体现了古代圣人的教化思想,使得那些管理牧民的地方长官遵循仁义之理实际行动起来,用教化的手段培养善良,用利益吸引人们参与农业生产,让大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淳厚自然风俗的目标,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成为大家庭中的模范吧!欧阳永叔曾经这样说道:“修补根基才能够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