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环境下的智慧耕作】士明仁义学本农,赡衣食于恶境中,教民孝悌共餐其力。题文诗:孝悌力田,古人曷为而并言也?孝悌为立身之本,力田乃为飬身之本,二者可以相资而不可以相离。盖自民受天地之和气以生,无不有是理,有所谓“爱之理”即仁,“宜之理”即义。自其仁而用之,则亲亲为孝;自其义而用之,则长长为悌,都得于良知良能的素质人人同享。此气禀有清浊异,其清者为士,其浊者则农、工、商,以此四民各司其职,为天下设,以相资焉。
圣人树法度制品节,以教养之,使天下人皆衣食足,而亲疏有礼,长幼有序。然而教养的人莫先于士,更重于农人的养育与教导。士在学业上立足,农在耕作上扎根,是故士居首位,农次之,而工商居下,本末轻重昭然可见。
古时田间有井党,有庠村,有序治,有私塾教育。在新谷入粮后,小弟子始入塾读书,一年四季方出门。在聚会时射箭饮酒正座读书,在散开时务实耕种,所以天下无不知耕种的知识。而《诗经》中说:“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这就是汉代对力的田的科目了。帝舜圣贤万世流传,不加过分要求,但他自己却勤奋耕作历山;伊尹训诫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便是在莘野里工作。这类似冀州缺水、沮洽荒芜等情况,即桀溺荷蓧丈人都只知努力劳动,因此世间虽多不懂农业的人。
至于工艺高超、商业活动频繁的人,他们虽然赢余转徙无常,但终究要遵循一定的生活原则,对友情也有所追求,只是往往不能达到完美。不过尽管社会需要他们,但圣贤并不认为他们比农业更重要。
因此古代崇尚基础坚实的事物,并抑制浮华细腻的事物,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将不道德行为视作重大错误,加意培养人们的基本品质。当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如果家没有土地就给予补助,没有收成就提供粮食,没有工作就征发军役;当他去世后,如果没有孩子供奉,就祭祀无牲畜,不曾耕种也不盛大。不建坟墓,不织布帛,不进行棉花生产,这样培养生命体验又如此深刻。在这个时代里家庭富裕有人足够吃饱,上下班级协调、父母子女关系和谐,那些做事拖延或懒惰的人很少存在。而对于瘔疬聋盲跛残侏儒等特殊群体,每个人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虽然无法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但仍能得到照顾,这对于手脚耳目都失去了功能的人来说更加重要了。
总结来说,我们应当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去发展,同时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从根本上保证大家能够共同进步。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和谐。(改编)